地质调查与找矿的关系(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
以下是关于地质调查与找矿的关系(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的介绍
今天给各位分享地质调查与找矿的关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进行解释,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如果您还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问给中职招生通,我们会为你详细的解答你的问题。
地质调查的概念与目的任务地质调查是指对某地区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质、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根据地质调查工作任务的不同,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区域地质调查(简称区调)和矿产勘查。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地质工作。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地质填图、找矿和综合研究,阐明区域内的岩石、地层、构造、地貌、水文地质等基本地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矿产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和进一步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引领地质找矿突破——关于贵州、青海、西藏、黑龙江四省(区)公益性地质工作结构与部署调研报告
2011年6~9月期间,张彦英同志率课题组成员先后赴贵州、青海、西藏、黑龙江等省(区)调研,在开展地质找矿新机制调研的同时,对地质工作结构与部署开展了调研,撰写了相应的调研报告,并与各省(区)国土资源厅、地勘行业各地勘局、部分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地勘单位,以及部分主要矿山企业进行座谈与交流,现就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相关情况综合小结。
一、矿产资源概况
贵州、青海、西藏、黑龙江四省(区),均邻边陲,大部地处高寒、生态环境特殊地带,属于矿产资源丰富而经济实力均较弱的省(区)。
贵州省目前已发现124矿种,探明储量的有28种,有42种储量位居全国前9位,其中锰矿位居全国第三位,稀土矿、锑矿、铝土矿全国第四位,煤矿全国第五位,金矿全国第六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目前评估位居全国第九位。201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二十五位,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一,只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矿产资源优势尚未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该省认为主要原因是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低。
青海省目前已发现矿种132种,开发72种,已形成盐湖化工、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为主体的四大支柱产业,以及冶金、医药、畜产品加工、建材为主体的四大优势产业,其中四大支柱产业的三大产业和四大优势产业中的两大产业都是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2010年矿业产值占全省GDP的28.98%,矿产品出口总值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0%~50%,该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目前评估约为17.25万亿元,矿业开发潜力大,矿业经济在省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仅位居全国第三十位。
西藏自治区目前已发现矿种101种,矿产地200余处,已开发矿种22种,1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铬铁矿储量居全国之冠,铜的远景储量居全国第二,锂、硼等11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5位,铅锌、金、石油、铁、钾盐等显示良好的勘查前景,并有望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2010年该区国内生产总值仅507亿元,其中矿业产值只占4%,该区地质工作程度低,矿业开发仅起步,发展潜力巨大。
黑龙江省目前共发现各类矿产(含亚种)134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3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54种,其中有石油等10种矿产储量居全国之首,现已开发矿产达71种。2010年矿业产值位居全国第二位(主要是大庆油田),全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约5万亿元,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但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十九位。
上述各省(区)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勘查、开发潜力大,各省(区)政府都把矿业开发作为振兴省(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也受到公益性地质工作研究程度低,可供勘查开发矿产地不足的制约。当前各省(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正根据国土资源部的部署,按地质找矿新机制实施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实现找矿突破,以保障其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现。
二、地质调查工作引领地质找矿突破
公益性地质工作成果为各省(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信息支撑,作出了显著的重大贡献,特别是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等工作为提高我国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引领地质找矿突破发挥了重要的先行作用。
国土资源部实施地质找矿新机制和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更显得前期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各省(区)的“整装勘查区”的选定无一例外地都是建立在长期以来各类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科学研究所积累的地质资料信息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地质大调查以来开展的大量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调查评价、各种调查研究专项所取得的丰富地质、矿产成果资料信息及形成的一批矿集区、矿产异常区、成矿远景区带,构成了部、省(区)“整装勘查区”的选定基础和条件,如青海省通过近年来持续加大投入,区域地质、重力、化探等地质调查评价覆盖率从7%提高到15%;进一步开展了对青海省重要成矿区带成矿规律研究,对成矿地质背景、特征、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和深入,同时圈定出各类地质异常200余处,发现矿(化)点343处,由公益性地质工作直接提交可供进一步勘查的矿产地52处,目前该省确定的七大“整装勘查区”都是在前期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基础上确定的,如都兰县五龙沟整装勘查区,位于青海省都兰县塔木洪多,矿区处青海省昆中构造成矿带,是该省最重要的金及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带之一,该矿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经前期调查-研究-勘查工作,已经发现有红旗沟-深水潭、岩金沟、淡水沟、黑石山等大中型金及多金属矿产地,预计金资源量100t及一批多金属资源量;大场金矿整装勘查区,位于青海省北巴颜喀拉山脉北坡西段,在前期地质调查及勘查取得大量成果的基础上确立,总目标是提交金资源量500t;沱沱河地区铅锌整装勘查区,位于三江成矿带北段西延部分,地处青海省西南部唐古拉山北坡,该区前人工作程度低,地质大调查、青藏专项开展以来加大力度开展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2002~2008年在该区开展1∶20万化探扫面,圈出了面积达6000 km2的Pb、Zn、Ag、Cd巨型异常,在此基础上引进商业勘查投入,不断扩大成果,已发现10余处矿(床)点,部分已具大中型规模,目前已确定为“整装勘查区”,周期2011~2015年,总目标是提交铅锌资源量500万t;其他各省(区)的“整装勘查区”〔无论是中央设置管理的47片及各省(区)设计的众多整装勘查区〕都是在前期开展大量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基础上确定的,并且是据此引进后期多元投入,加快勘查力度,取得显著找矿成果的。
三、各省(区)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结构分析
当前各省(区)对地质工作(含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已实现了多元主体、多渠道投入态势,主要包括中央与地方财政、中央与地方地勘基金、国有地勘单位、社会企事业单位等,根据各省(区)2010~2011或“十二五”地质工作统计,并对其投入及结构分析可以反映出以下特点(详见附表):
——地质工作总投入近年呈增长之势,有的增长幅度较大,如青海省2011年较2010年增长了55.56%,主要是地方及企业加大了对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投入,2011年较2010年增长了290%。
——中央财政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各省(区)不一,与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关,如西藏自治区占60%以上,青海省占30%左右,其他省份占20%以下。
——地质工作总投入中部类结构很不平衡,总的是矿产勘查比重大,均占总投入的40%以上,最高达70%左右,而基础地质调查一般占9%~29%,环境地质调查仅占1%~8%。
——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在地质工作总投入中,除西藏自治区约占1/2外,其他大部分占40%以下。
——中央财政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占公益性地质工作总投入的情况各省(区)不一,从26%~100%不等,西藏自治区100%为中央财政投入,而黑龙江省仅26%的投入为中央财政,这反映出地方财政对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差异很大。
——中央财政投入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比重各省(区)也有差异,大部分省(区)占70%以上,而黑龙江省仅占42%。
——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部类结构配置不均衡:基础地质调查占公益性地质工作总投入的25%~85%,矿产地质调查占44%~64%,环境地质调查占3%~18%;这反映了各省(区)对矿产地质调查都保持了较高且相对稳定的投入,基本都占公益性地质工作总投入的1/2左右,这与当前急于为找矿突破,加强矿产调查评价有关,环境地质调查各省(区)普遍投入低。
四、问题、认识与建议
开展地质大调查以来,中央和各省(区、市)都对公益性地质工作予以重视,在加大对地质工作投入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投入,特别是中央财政投入有了较大的增长,这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地质找矿突破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从调研情况反映,公益性地质工作,特别是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及其成果,不能满足各方面的急剧增长的需求。因此,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提高其研究程度是十分必要、急迫的工作。
1.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
从对各省(区)调查情况看,当前公益性地质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低,虽1∶20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已基本覆盖全域,但这是长期以来,各时期地质工作成果的累积,其标准要求、技术质量差异很大,相当一部分资料信息年代已久,信息资料陈旧或质量不高,影响使用效能;1∶5万区域地质调查程度低,在四省(区)中最高的完成了1/3,最低的仅完成可测面积的10%,大比例尺物化探工作完成面积则更小。二是由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特别是开展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整装勘查以来,对基础性地质工作调查需求急增,过去长期形成的基础地质调查成果矿集区、矿产地和成矿远景区已基本上都被纳入整装勘查区,有的在整装勘查区内开展基础地质调查,以图寻找靶区,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滞后于地质找矿突破要求的需求。三是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近年来虽有增长,但占整个地质工作总投入的比例仍偏小,特别是地方及企事业单位投入地质工作的总经费比较大,但投入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力度很小,为了尽快实现找矿突破,经费主要投入矿产勘查(或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造成了投入结构的极大不均衡性,也是影响公益性地质工作相对于需求而滞后的重要原因。
因此,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及相关方面都应进一步提高对公益性地质工作公益性、科学性、基础性、前期性的认识,防止只顾近期尽快突破,取得效益的近利思想,增加投入,协调部署,切实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
2.综合考虑,协调投入结构
根据调研省(区)提供的地质工作及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实施结果数据分析,其各类投入结构是不协调的,或是不合理的,从总体地质工作部署看,有重矿产勘查轻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现象;从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结构看,有重矿产调查轻基础性地质调查和水工环地质调查,尤其是轻水工环地质调查的现象。当然,这是地质工作和地质调查投入结构的事后结构分析,是结果现象反映,不具结构配置的合理性。因此,建议对地质工作、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投入结构配置应有事先的统筹考虑,协调合理;事后实施结果结构分析,并对事前计划配置与事后实际结构状况实施综合分析,找出原因,以不断完善结构配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公益性地质工作部署应进一步科学
当前公益性地质工作部署有几个问题应加以研究:一是公益性地质工作内涵。目前我们主流意见是它包含:基础性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环境地质调查,但也有提出还应包含地质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及其他方面,内容决定结构与部署。二是中央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协调。当前两者之间没有建立起协调有序机制,标准要求不统一,部署不协调,成果不兼容,易造成工作重复、成果封锁等弊端。三是公益性地质工作与找矿突破、整装勘查的关系。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和先行是业内人士的共识,但地方政府与相关人士并非全部都有深刻的理解,许多项目是“行政工程”,行政指令干预或主导地质工作部署的现象实属不少见。上述3个突出问题对地质工作和公益性地质工作科学部署构成极大的制约,建议对上述3个问题应该加以认真、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
4.公益性地质工作合理的结构部署着重点取决于中央相关主管部门
调研实际表明,地方主管部门对地质工作的投入结构与科学部署的主动权并不大,也不甚研究,而看重执行行政领导和完成当前的找矿突破任务与政绩;地勘单位在当前形势下主要是争项目、争投资,以谋求生存为主要目的;企业以争取矿业权,找矿成果,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在这3个层次研究与实现合理结构与科学部署客观与主观上都存在障碍。因此,合理结构与科学部署工作主要应是中央有关部门与**地质调查局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附表1 四省(区)地质工作投入结构分析表 单位:万元
注: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质调查工作)指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环境地质调查;
中央财政投入未含中央地勘基金;
2011年统计数止于调研时。
附表2 四省(区)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结构分析表 单位:万元
注: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质调查工作)指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环境地质调查;
中央财政投入未含中央地勘基金;
2011年统计数止于调研时。
附表3 贵州省地质工作投入情况调查表 单位:万元
注:公益性地质工作包括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
附表4 青海省地质工作投入情况调查表 单位:亿元
注:公益性地质工作包括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
附表5 西藏自治区地质工作投入情况调查表 单位:万元
注:公益性地质工作包括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
附表6 黑龙江省地质工作投入情况调查表 单位:万元
注:公益性地质工作包括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
为什么要开展地质勘查?如何利用地质找矿新机制引导地质勘查找矿?地质勘查是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
地质勘查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通过地质勘查,提高矿产资源的可采储量,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提高国土调查程度,可以为城乡规划和国土整治提供地质依据。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是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实施地质找矿战略工程,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的战略接续区。
为实现这一目标,应按照“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总体思路,统筹协调全国地质找矿工作,明确各类地质找矿投入定位,充分发挥公益性地质工作先行的基础作用和地质勘查基金的政策调控及分担风险作用。加快引进社会资金开展矿产勘查,对重点工作区实行整装勘查、整体推进。重点从优化探矿权出让方式、完善地质找矿收益分配制度、加强地质找矿工作监管与服务、推进地质找矿成果资料共享、建立科技创新产学研联合攻关机制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为推进地质找矿不断实现新突破创造政策保障。
相关链接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为切实提高我国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制定并组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3年)》,明确了“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到十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新格局”的“358”超常规目标任务,努力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
浅谈地质资料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杨 红
(新疆煤田地质局综合地质勘查队)
摘 要 本文研究地质资料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等,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地质资料,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关键词 地质资料 矿产资源开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等相继出台,不仅明确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合理、合法、安全有序的进行,同时也将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作为地质工作新的方法和手段之一,使其成为地质工作服务于全社会的一种新的主要载体,成为关系到国家能源规划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随着矿产资源信息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在矿产资源勘查多样性模式下的地质资料已不再是过去简单的专业资料概念,而逐渐成为了一个新型的、灵活的、具有特殊利用价值的新信息资源。如今,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类矿产资源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地质资料,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各领域服务,已成为各行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直接关系到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能否顺利进行的过程中,地质资料的特殊作用更显得极为突出和重要。
1 地质资料在矿产资源潜力预测与评价中的作用
矿产资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是平衡经济有效发展的保障,因此科学的预测和评价资源是找矿成功的重要条件。找矿突破要循序渐进,要建立在科学预测、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要有可靠的依据,有翔实的信息,有可信的说服力,而不是盲目的设想和猜测。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找矿的前期工作,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基础。地质工作者们多年来实施了大量的基础性和实质性工作,获得了可贵的第一手真实资料。通过勘查、测绘、钻探、科学研究、施工经验、成果汇聚、科学验证等手段,积累了丰富的地学信息,取得了显效的成果。这些成果都为今后新的矿产资源预测和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证,对当前的地质找矿、科学评估地下蕴藏矿产资源量,起到最直接的积极和指导作用。
新疆的地质勘查工作始终坚持“主攻天山,深化阿尔泰山,开拓昆仑—阿尔金山”的总体布局和“区划、区调、物化探、勘查、科研五统一”的原则,主攻煤、富铁、铜镍、富铅锌、金、铀、钾盐等国家和自治区急需的矿产,以及具有大型和超大型找矿前景和显著开发效益的矿床类型;在充分收集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区域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遥感图像及其地质解译成果,地矿、石油、冶金等地质勘查资料、成果,原地矿部开展的全国煤炭资源远景调查评价成果,原煤炭部开展的第三次煤田预测成果,煤炭地质勘查成果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成果汇聚、综合分析,取得了一系列找矿重大突破和新进展,发现并评价了一批可供开发的大中型矿床。如:2009 ~ 2011 年在新疆伊犁地区开展的煤炭资源调查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伊犁盆地是新疆重要含煤盆地之一,煤炭资源富集,由于长期以来对该区进行煤炭资源调查的投资不足,调查工作滞后,调查程度偏低,探明的可供工业开发利用的煤炭资源量十分有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为了实现加快“煤炭优势资源的转换战略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实施进程,力争“把伊犁地区建设成为自治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煤电煤化工基地”,由政府出资、新疆煤田地质局、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联合共同承担此项调查任务,开展了整合小煤矿、整合探矿权、对资源远景区进行调查和争取利用国家规划区内矿产资源四项措施,对伊犁含煤盆地的煤矿远景区(矿业权空白区)开展调查工作,力争在该区实现找煤突破,发现新的煤炭资源。历时近1年时间,收集了伊犁地区、调查区以及周边地区的煤矿勘查、矿区总结报告、新疆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等资料(包括:地质、石油、冶金等,并在伊犁盆地煤田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论证,根据伊犁盆地煤层主要分布规律,再结合已有矿业权空白区分布情况,在伊犁盆地内选定了四个具有调查前景的找矿靶区;先后完成 1∶5 万地形地质简测 9127.63 平方千米、钻机 20 余台,施工钻孔 43 个,完成进尺 3.36 万米,实测二维地震测线 142 条、长 2382.29 千米、物理点 11.48 万个,采集各类样品 320 件,对调查区内煤炭资源量进行了全面汇总,基本摸清了各含煤盆地的资源家底。通过对调查区内各类资料的挖掘和利用,汇总了调查区在地表埋深 2000 米以浅赋有煤炭资源总量 1847.70 亿吨,其中 1000 米以浅 784.51 亿吨;共探明资源量 558.32 亿吨,其中 1000 米以浅 97.31 亿吨;新增煤炭资源储量 230.77 亿吨;并统计了调查区外的煤炭资源量。对伊犁盆地沉积演化和聚煤规律进行了专项研究,提高了伊犁盆地煤炭资源勘查及地质研究程度,为后续进一步勘查奠定了基础。同时,摸索了一套在大面积隐伏—半隐伏区找煤的、采用二维地震勘探与钻探验证、地球物理测井、样品测试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勘查方法,经实践证明了是快速评价隐伏区找煤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调查区各类成果资料进行综合集成,以及收集利用以往成果,特别是近年的煤矿勘查成果和正在开展的矿区总结报告、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的利用,重新理清了调查工作区地层层序和含煤地层时代;进一步了解了各含煤盆地的构造形态、含煤地层分布范围、煤层(组)数、煤层(组)的一般厚度和埋藏深度;了解了煤类和煤质的一般特征、煤层气及其他有益矿产情况,对伊犁盆地含煤地层、构造、煤层、煤质和资源赋存等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初步建立了伊犁含煤盆地整体构造形态的认识,并明确了伊犁盆地是以长焰煤、气煤、焦煤为主,煤质优良,为良好的火力发电用煤、炼焦和配焦用煤。且伊犁盆地地质情况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成矿地质条件。已发现矿藏 9 类 86 种,包括:能源矿产、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稀有金属、黑色金属矿产、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特种非金属原料、建材原料非金属矿产及其他矿产等;矿产地 170 多处,充分证明了伊犁地区是全疆乃至全国已发现矿产品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地区之一,已具备建成我国重要矿产基地的矿产资源基础。此外,已探明储量在新疆居首位的有铜、金、硫铁矿、钴、镓、锡、锑、蛋白土、高岭土、泥炭、铂、钯、锆石、稀土元素等。因此,伊犁盆地不仅是重要的煤产地,也是为发展化工、建材等工业提供重要原料的矿产资源基地。
由于此次资源调查工作前期收集的各类地质资料丰富,可参考和利用性强,并且运用了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结合实际操作,使得此次工作开展的全面、细致、精度高,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于 2012 年完成了《新疆伊犁盆地煤炭资源调查总报告》的编写。本报告全面反映伊犁盆地煤炭资源赋存情况及勘查开发现状,填补了该项工作的空白,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科学配置煤炭资源,提供了地质依据,使得伊犁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具有特别重大的社会意义,前景十分广阔。
2 地质资料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持续性、长期性工作。每一阶段既是对前期工作成果的验证和补充,又是对后续工作顺利开展的继续和延伸。在整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充分利用好前期地质资料的可用性、多样性和参考性,把可用的信息有效地、最大程度地用于实际勘查中,为勘查工作做好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质量保障,确保后续勘探工作的正常进行,最终保证所获地质成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为今后的矿产资源新开发提供更加翔实的、可靠的地质资料。特别是在开发和利用新矿产资源领域的今天,更要求我们要有丰富的资料、准确的信息、过硬的技术、雄厚的实力,成为新矿产资源开发能力和质量的保障。为此,要不断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加大地勘投入,强化措施,不断获得高质量的地质资料,在不断更新中加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
新疆煤田地质工作始终坚持以收集各类地质资料作为开展地质工作的前期基础信息。在项目施工前期对勘查区是否进行过各类地质工作做全面的信息了解,通过对以往形成的地质资料做初步的掌握,在施工中结合各类实际工作手段和方法,充分运用地球动力学、板块构造学、层序地层学、煤田地质新理论,实施开展本区煤炭资源赋存线、规律研究,建立典型成煤模式,以构造控煤作用研究为核心,恢复煤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分析含煤岩系后期改造和煤变质作用,揭示不同构造背景煤炭资源的聚集和赋存规律,为煤炭资源潜力预测和勘查前景评价提供依据。如:对新疆库尔勒市哈满沟煤矿区地质构造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在推覆体构造下找到了新的煤炭资源,为哈满沟煤矿的扩大和延深提供了后备资源。又如:对新疆呼图壁县白杨沟煤矿区地质构造和聚煤盆地前期资料的综合分析,通过实际勘探在其深部找到一座大型煤矿—宽沟煤矿(资源量在 5 亿吨以上)。宽沟煤矿位于呼图壁县城西南 70km 处的雀尔沟煤矿区,该矿区的地质工作程度很不一致,其南部的白杨沟矿区、西部的西沟矿区和东部的石梯子矿区多数地段已达到详查和普查阶段,并填绘了 1∶5000 和 1∶2000 大比例尺地质图,而其深部工作程度很低,只进行过 1∶20 万区域地质测绘。矿区地表均被第四系和第三系地层覆盖。为了查清研究区沉积环境及构造特征,通过对周边小煤矿地质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的分析和研究,确定煤矿区经历了早侏罗世聚煤期和中侏罗世聚煤期,以中侏罗世聚煤作用最好,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含煤地层后期受天山山脉隆起的影响,使煤系地层产生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为深部找矿提供了地质依据。后经钻探验证,在其深度找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即宽沟煤矿。
3 地质资料在新勘查项目中的作用
已有的地质资料是以往地质工作的记录和信息储备,是多年地质工作成果的积累和集中体现,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进行生产建设、经济发展的必要依据和条件。特别是在新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中,地质资料作为信息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特殊指导作用。在过去形成的地质资料中,隐含着很多对今天新矿产资源开发有着特殊利用价值的信息。由于这些信息受当时生产力条件的限制,其可利用价值具有不确定性,但随着现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些信息却成为了新的可利用的信息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要针对已形成的地质成果资料,加大综合性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对同一地区曾开展过的多种地质工作进行综合性研究,结合地质、工程、水文、物探、化探异常、遥感等进行大胆分析研究,把片面的、零星的地质资料进行综合,通过分析研究,做出全面的、整体的、准确的新结论。特别是联合相邻地区的各类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贯穿性分析研究,找出共性和异性,形成更广泛地区新的综合性地质资料。这样,既避免了今后重复性工作,节省了物力、财力,又力求在贯穿分析研究中有新发现、新突破,力争做到“由点带面、邻区相通、形成规模”,最终发现新的成矿区带,找出新的成矿规律,编制出新的矿产资源预测图,做出新的矿产资源远景规划,形成新的矿产资源立体概念和模式,为更加有效地开拓新矿产资源领域做好积极、充分的准备。
4 思考
地质资料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是服务地质找矿等各行业发展的重要要素。为此,地质资料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愈加重要,并已成为地质工作服务于全社会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矿产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加强资源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随着“十二五”规划的不断深入,全国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及新的矿产资源不断地勘查、开发和利用,要求地质资料的管理和利用必须做到全面、深入、发展、创新,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
作为已拥有大量基础性地质资料信息的地勘单位,在新的矿产资源不断发现、勘查、开发和利用的大好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应更加引起关注和思考,力求在现有的生产规模、技术手段和管理运作方式上,积极努力地为今后的发展探寻出新的方向,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在地质资料的科学管理上应以此为契机,通过坚持打牢基础、改革创新、做好服务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地质资料的合理有效利用上,应充分体现其多专业性、多功能性、多服务性的特点,扩大可利用领域范围,使地质资料作为信息资源不断凸显其特殊的作用和价值,在各行业、领域中更加广泛、准确、有效地利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各类地质资料,结合实际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挖掘地质资料的作用,使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努力做好为矿产资源供给和保障体系的服务,做出可靠的矿产资源预测和评价,正确评估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效益,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以确保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使地勘单位的发展不断出现新局面,保证煤田地质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地质调查与找矿工作方向在**地质调查都是矿调,一切都是为了找矿!地质调查其实是很强的技术层次,研究板块运动、地球动力,很有技术含量,但找矿就简单多了,就是上手段,地物化遥上一种或几种,然后找靶区,打几钻,有就有啦!
地质调查与找矿和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一样吗?应该不一样,前者是侧重矿区、矿点的,后者是侧重区域上的、大面积的。当然,都是地质工作,都是寻找矿产的。
地质调查与找矿的关系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地质调查与找矿的关系的信息别忘了在中职招生通进行查找喔。
关于更多地质调查与找矿的关系(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请留言或者咨询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