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真有讲究吗?

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真有讲究吗?

谢悟空邀请。

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等有讲究吗?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自古以来,上礼送礼就是一项聚拢人气、融洽关系的技术活,特别是在婚丧嫁娶的重要场合,送礼有着许多的讲究,也衍生出了越来越多的窍门儿。

“喜不送伞,丧不后补”这句老话说的就是农村有关喜事和丧事送礼方面的一些忌讳,中间还有一句叫“寿不送烟”,这样就把农村人祝贺亲友邻居家结婚、做寿过生日以及办丧事这三个场合送礼上礼的要领和讲究讲了个明白!喜不送伞

就是说在别人家娶媳妇或者嫁闺女的时候,这可是人生最大的喜事,你要去送礼送祝福可千万别送伞,因为伞的谐音是“散”和“丧”,如果你送了伞,让是让人家一结婚就散,一结婚就丧!这寓意搁谁都受不了!

寿不送烟

就是别人在过寿或者做生日的时候,您千万不要送烟,即使这个过寿的人平时怎么爱吸烟,你都不能送烟做寿礼!因为烟的谐音就是“咽”,有咽气的意思。这个寓意就与祝人家长寿背道而驰了!

丧不后补

就是说别人家有老人去世办丧事的时候,你如果在人家出殡以前,忘了上份礼,那么之后你千万不要再去补礼了!农村人讲究喜事之礼可以后补,叫“喜上加喜”,结婚呀,过生日这些礼如果你当时忘了,以后是可以补的!别人不会怪罪。但如果误了丧礼的就千万不要去补了!因为这个补丧礼的行为有祝福人家再办丧事的意思,不吉利呀!

所以说这句俗语流传至今,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因为送礼上礼的初衷本来是好的,我们千万不能因 为不懂这些规矩,反而把好事办坏! 送了不该送的东西,或者补了不该补的礼,那就会让人家心里边膈应!费钱费力却落了一身骚气!可谓得不偿失!

时代进步了,现在人们的上礼手法也十分地新潮和方便了,如果你没有时间亲临现场上礼的话,你可以发个微信红包给对方,甚至现在还有中间商设计了专门的送礼小程序,对方如果同意接收的话,你才可以填了地址,然后发货方再发货!避免了你想送、人家却不想接收的尬尴!这样的祝福和送礼让双方都舒服,也更为便捿!

你认为呢?

我国农村,地宽人广,各地习俗也不一而同。就婚庆而言,我们这边也有人为了请到长辈或其他特定亲友,先收了贺礼,待婚庆席过之后退回礼金。当然弄得客方不好意思而往返推让。我曾听到一退礼者这样说辞:我儿子己经完满成婚,退完礼后再收受是否会让儿子再结一次之嫌?巧妙的回话完了事。有关丧事,真是俗事繁多。打伞遮阳是为死者不能直接的见天。在死者末经法师收尸检棺前,厅堂前都须用布等遮拦着。骨灰盒送往安息堂路上也须打伞护送。丧事随礼,收礼我们这边也是抬棺送出为止。出葬后如再收礼好像有再死人之嫌。当然这些流传的封建习俗,也未经检验,有否事实?就当他是传统的文化习俗吧!

这个当然有讲究,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里都是一样的。不能针对农村,因伞和散皆音,这个大家心里明白。人家办喜事你送伞这不吉利,别人也不会范这么低级的错误。

丧不后补,就是说人家办丧事随礼不能在出殡之后。只能在出殡之前随礼,出殡之后你的礼金再多别人也不会收,不仅不会收还会骂你缺德。因为丧事最忌讳别人后诉礼,你要在出殡后补礼就是祝别人家再办丧事。这可不是玩笑搞不好主人家打得你满地找牙,所以说丧不后补。

哈哈的确有讲究。前几天正月初八我们村里因病去世了一个男人,请我去帮忙料理。丧者的老伴在前年正月初一去世也是我从头料理到埋葬。这次老汉在老伴不过三年去世我非常震惊,就直接问丧者两个儿子,你们是不是在你妈棺木下葬后还收礼吗?因为是新年拜亲戚的多,回来后赶不上送礼就有多人还继续补礼。两个儿子都说补收了不少礼。我的老天爷呀,丧不后补,这么多人给你补礼你不出事都不行。

这一次我千叮咛万叮咛那两个儿子和媳妇,丧不后补,棺材出门礼房就扯,再有人补礼谢绝拒收。即然是朋友,

好友有大事定早早赶到,何必事后来补丧。补丧的肯定不是好朋友。如果这次还补丧肯定还要有丧事,咱不要看中那一百二百钱,出来事就不是千儿八百能解决,没事防有事,家里丧了老人守孝期三年不吉利,小心没大错。

喜不送伞在我们农村家家都知道,伞为散一般情况结婚的都忌讳送伞,就是下雨天送亲结婚也都不多带伞,怕引起喜事家犯忌。

现在农村有的年青人头脑简单不信这一套。依我之愚见还是信者好,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小心没大错,也没人敢试,毕竞是试不起的,试的代价太大了。

我是农民,我在农村,我关心我们农民的美好生活。

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真有讲究吗?

如今在农村里,对于农民来说,一年开支最大的就属于人情往来了。因为农村里都是一个熟人的圈子,不仅亲朋好友家里会有喜事要办,在村子里也一样有些家庭会要办喜事。既然办喜事,如果受到邀请了,就得去参加。而吃酒席的话,怎么能两手空空呢?送礼或者是礼金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中国人讲究的是礼尚往来。而说到喜事送礼,也是颇有讲究的,流传比较广的一种说法则是“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喜不送伞

意思是说有亲朋好友家里结婚了,那就不能把伞作为礼物送过去,因为伞和“散”是谐音,这样听起来是不吉利的。不过,好像没有人会送这么奇葩的礼物吧!其实除了这个讲究以外,参加婚礼所送的礼物,还忌讳单数,一般都是双数,因为民间一直有着“好事成双”的说法,而送单数则有点不吉利。

寿不送烟

如果有人办寿宴了,送礼的时候也是不能送香烟的,哪怕是很名贵的香烟也不可以。即便是对方是个烟鬼,也是不可以的。因为吸烟有害健康,而且就算是过寿之人是烟鬼,不会说什么,但是他们的家人会忌讳,并且亲朋好友也会说三道四的。不过,在农夫的家乡这边,办寿宴一般都会送酒,因为“酒”和久谐音,寓意着长长久久,健康长寿!

丧不后补

什么是“丧不后补”呢?其意思是说,亲朋好友家里有老人去世了,你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及时去吊唁,那也千万不要等到出殡了以后,再去补礼。这个是非常忌讳的,因为这样会让人产生误会,以为你是诅咒他们家里又有人去世。类似的说法,还有在农村里借熬药的药罐子,一般都是只借不还的。如果主人家不来讨要,是不能送回去的,这样主人家会认为你诅咒他家有人生病。

虽然,这有些习俗让人感觉不可思议,但是这个也是一种趋利避凶的思想,都想要图个吉利而已!如果当地有这种说法,还是要注意一下为好,避免好心却办了坏事!

谢邀。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真有讲究吗?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远不止这些。旧社会,受封建迷信糟粕的影响,加上意识形态落后,人的思维局限在一定范围里,在人情往来,红白喜事的处理上,为了图吉利,顺情说好话,在字的谐音方面格外讲究。比如说,"喜不送伞"。家有喜事,娶亲,生子,盖房上梁,学业有成,大家欢聚一堂,喜笑颜开,你去送伞,伞与散谐音,不用别人指责你,你都无法出口,不打你满地找牙才怪呢。"寿不送烟"。寿,代表年长的延续,大多指老人年令大,儿女们孝顺,为老人庆寿,这时候,你去送烟,烟与咽同音,会被人误理解为咽气,心理别扭。"丧不后补"。这个在农村是很忌讳的,也很少发生。人死了,已经埋葬,这时候你来补份子钱,即使再贪婪的人,也会心生隔应,出殡后你补礼是不是诅咒人家再办一次丧事?所以明事理人是不会这么干的。总之,中国民间有很多习俗讲究,很多事宁肯信其有,不可违心去做,否则,出力不讨好,也讨人嫌。

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真有讲究吗?

农村的有些风俗看似没有道理,但还是要遵守;如果违反了,就会让人添堵。“喜不送伞,丧不后补”说的就是婚嫁丧娶方面的风俗。

“喜不送伞”,“喜”指的是男婚女嫁,“伞”谐音“散”;男婚女嫁是一件大喜事,意味着从结婚的那一刻开始,男女就会生活在一起,直到白头。男女结婚的时候,双方亲朋好友都会送来礼品以示祝贺;古时候男方的叫“贺仪”,女方的叫“填箱”。都是些日常用品之类;这时候如果有人送了一把伞,就会让人认为不是来贺喜,而是来捣乱的;“伞”同音“散”,你是希望新人早点分散吧,送礼的人或许不这样想,但收礼的人家就会多心,心里非常不痛快。所以,喜事决不能送伞。

“丧不后补”虽然和“喜不送伞”的意思截然不同,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谁家的老人去世了,正场的当天,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会送上礼金,在古代贫穷人家很贫穷,说不定办不起丧事,亲朋好友送上丧礼,把操劳一世的老人送下地,以表示对老人敬重。可是,如果正场的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不能送丧礼,想过后补上,这是不允许的。丧礼只能在正场当天送,过后补礼,会让人认为你在诅咒人家再办一次丧事。

“喜不送伞,丧不后补”,虽然没有什么道理;但还是要尊重人家的风俗。这对受礼人也是一种尊重;也是送礼人通达人情的表现。

同意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对您有所帮助,请多关注。谢谢!

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真有讲究吗?

农村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俗语,这些俗语大多是农民智慧的结晶,经过几十年的历练而成,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活哲学。有的俗语虽然看似与时代脱轨,但仔细揣摩仍旧很有道理。

农村不像城市,是一个人情味非常浓厚的地方,一般中等村庄有二三百户,人口几百几千,村里大大小小的人都互相认识,平时也经常来往串门、聊天,联络感情。

在天长日久的相处过程中,人们就酝酿出了很多婚嫁、丧事的习俗,后人也都以此为戒,互相遵守传承,如有违背,可能就成了全村的笑柄。

喜不送伞

农村红事是非常值得高兴的日子,村里认识的人为了祝福新人,通常会送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品或钱财,但是这个时候要注意了,千万不要给新人送伞,因为“伞”与“散”谐音,人家大喜的日子,送伞的不是找打就是找骂。

丧不后补

丧事也是农村的几件大事之一了,办丧事的时候死者的亲朋通常非常悲痛,纷纷前来吊唁,如果有事到不了的也不可以后补,因为会让死者的家属重新回忆起丧亲之痛,在习俗上也是说不过去的。

以上就是红叔三农的回答,欢迎点评,也欢迎关注,一起学习!

谢题主!在农村俗话中说"异"必须是三异,就是三样意,(意思)

答:喜不送伞…

就是说在别人家娶媳妇或者嫁闺女的时候,这可是人生最大的喜事,你要去送礼送祝福可千万别送伞,因为伞的谐音是“散”和“丧”,如果你送了伞,让是让人家一结婚就散,一结婚就丧!这寓意搁谁都受不了!

答:寿不送烟…

就是别人在过寿或者做生日的时候,您千万不要送烟,即使这个过寿的人平时怎么爱吸烟,你都不能送烟做寿礼!因为烟的谐音就是“咽”,有咽气的意思。这个寓意就与祝人家长寿背道而驰了!

答:丧不后补…

就是说别人家有老人去世办丧事的时候,你如果在人家出殡以前,忘了上份礼,那么之后你千万不要再去补礼了!农村人讲究喜事之礼可以后补,叫“喜上加喜”,结婚呀,过生日这些礼如果你当时忘了,以后是可以补的!别人不会怪罪。但如果误了丧礼的就千万不要去补了!因为这个补丧礼的行为有祝福人家再办丧事的意思,不吉利呀!

(但是经我知,城市大概也照同,因为城市人的根都是村族的,这种大事必景有请亲族内行人协助,是吗?)

谢谢石塘网邀请!

现如今在东北,已经打破这种习惯了,“喜不送伞,丧不后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喜事不送伞,孩子结婚不送伞,(伞是谐音散)夫妻过不长,就会离婚。丧不后补,谁家有人去世了,不能补礼,本身死人就是丧事,补礼会带来不吉利。

这些说辞都是地方的风俗,个别地方,从古至今,仍然传承。在我们北方,就是农村,也没有这种说辞,结婚都是打着几把红伞,非常好看,给婚礼增添了气氛,烘托了结婚场景。事到如今,一切都在改变,一般的地方古老风俗,都不会受约束了,人们的理念都在进步,所有的不愉快的风俗人们都不介意,不去遵从。

科技的发展,有很多,都是利用互联网进行传递礼尚往来,有的赶不上当时的时间,就会利用微信和其他的转账方式来完成送礼,所以,像这种习俗就不存在了。

人都是社会的产物,新生事物到来,就会冲淡了以往的习俗,人们就不会刻意去追求,遇到事情都是想到好事,不去考虑其他。。

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婚丧嫁娶,依照俗习,礼尚往来,真有讲究,莫看事小,关系事大。

人情大过债,紧过债,人是群居的,人要互相交往,互相帮助,特别是亲戚朋友间有大小事情通知到了就要去帮忙,是喜事要置办礼物去贺喜,是不吉事更要到场以示同情安慰。人是有情的,也很讲礼节,要面子,所以不可无情无礼不要面子。因此而形成了一些习俗讲究,有所忌讳,礼尚往来中注意,别犯忌。

喜不送伞,丧不后补。为什么会有这种忌讳?喜不送伞的伞与散泛谐音,在我白话讲是同音,喜是大喜大好之事,是不可散泛的,所以每逢喜事送礼,切不可以伞作礼品来送,不然,主家是很不满意的,有的还会以为你是故意的,会当场闹翻脸,那样,就会因一时错而弄巧反拙,出力花钱还不讨好还要被恼怒招怨。喜盼双逢,多多益喜,而丧不可见,见而不要重,这是很正常的人的心理,所以,每逢丧白事,因事错过了,这种人情礼,千万不要有想法,而做补救,那样不但不领礼情,还会被埋怨不安好心的。

贺男人寿,不宜送烟,烟与咽谐音,也认为不吉,咽有咽气之义,送酒就满意,酒与久谐音,有寿久久之意。贺人迁居进新居,不宜送钟,钟与终谐音,也被认为不吉,主家会不满的,所以,与人交往,礼情往来一定要小心注意,更要了解一些风俗习惯,不然,一时马虎粗心,就会好心办坏事,起下到应有的作用,还被怨,太不值得了。

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等有讲究吗?

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婚丧嫁娶有着非常严密的组织程序,尤其是在古代的时候这种程序更复杂,比如你想娶妻子至少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不同的程序,才能够把自己的妻子迎进家门;丧葬习俗则更复杂,有些地方有连着过七天左右,现在基本也都在4-5天左右,所以说古代的婚丧嫁娶的习俗真的非常多,值得我们去探讨学习。“喜不送伞,桑不后补”,意思很简单,当人家过喜事的时候,千万不要给人家送伞,因为伞的谐音是散,意味着你祝人家小夫妻早日分手,送伞的寓意不是特别好,所以千万不要随便在喜事的时候送这个东西;当人家有丧事的时候,如果当时自己忘记随礼了,后面也不要补礼,因为对人家来说,刚经历了丧事,可能内心比较悲痛,如果你再去补利,非常有可能让人家想起已经去世的亲人,所以说“丧不后补”。当然了,我们的时代在不断的进步,文化在不断的创新,俗语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对于“喜不送伞,丧不后补”这句俗语还是非常有道理的,有必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句俗语告诉我们需要站在别人的位置去思考问题,需要用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农村地区的确是有这些婚丧嫁娶习俗的,因为这是我们做人都必须了解和知道的礼仪。

“喜不送伞,丧不后补”

在民间,常听老人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这句话。这是自古流传至今的一句俗语。也是需要谨记的忌讳。

它的意思是:人家办喜事时,千万别送伞。同样,人家办丧事后,千万别再补礼。

这句俗语的由来喜不送伞

在民间,一个家庭中,无论是儿子娶媳妇、闺女出嫁,既是父母最大的期盼和希望,也是人生最大的喜事。

作为父母,这是含辛茹苦后的最大安慰。养育子女是多么的不易,从孩子呀呀学语,到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参加工作,找对家,父母操心受累。终于盼到了儿女谈婚论嫁的幸福时刻。

人家儿女结婚了,你去送礼贺喜,这个时候一定记住:千万别送人家雨伞。

伞的谐音,是“散”,你送去了伞,岂不是带给了人家不吉利?岂不是让人家的婚姻喜事意味着散了?

退一步讲,就是遇到雨天结婚的,去贺喜时,也尽量不要打雨伞,最好穿雨衣。结婚讲究很多细节,最终目的,不就是主人家图个大吉利吗?

丧不后补

生老病死,世间常事。当遇到别人家有白事时,上礼,最好在人家白事出殡以前或参加葬礼告别仪式时上礼。当白事办完后,你千万记住:别再去补礼了!补礼,意味着人家不吉利,其中的意思不用点破。

同样,就是办喜事之后,也尽量别再补喜礼了。

民间的一些讲究,可能掺杂着某些迷信色彩,但还是懂得一些规矩为好!

别花了钱,让人家心里不舒服,又给自已惹了一身不是!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亲戚朋友、邻里乡亲之间,都非常讲究礼尚往来。同时也很在乎喜庆吉祥,讲究趋利避害。大凡婚丧嫁娶事宜,总得互相照应,还得量力而行送份礼物。

而这送礼却是有讲究的,主要是送什么、怎么送等问题要搞清楚,否则好心不一定能把事情办好。比如“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后不补”就是农村普遍流传的习俗。

“喜不送伞”,是说凡婚姻喜庆万万不可“送伞”

为什么参加亲朋好友家的婚礼不能把伞作为礼物送过去呢?

其实很简单,“伞”与“散”谐音,听起来多么不吉利!别人新婚大喜,你非得送伞给别人,莫非诅咒别人“散伙”?

既然流传此种说法,估计古代肯定出现过这种送礼之人。不过,事到如今,应该找不到送这么奇葩礼物人,除非别有用心。

除此之外,其实,庆贺婚礼所送的礼物数量都是非常讲究的。不是说要送多少礼,而是忌讳单数,习惯双数,认为“好事成双”,送单数不吉利。

“寿不送烟”,说的是参加寿宴万万不可“送烟”

“送烟”与“送咽”谐音,“咽”暗含“咽气”之意味,这还了得!别人都是恭祝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你却送咽(烟),居心何在!

所以,大凡亲友办寿宴,送礼的时候也是不能送烟的。无论香烟旱烟,无论多么高档名贵的香烟,也不管寿星有多么喜欢吸烟,都是不可以送烟的。

而“送酒”则是人们高兴之事,因为“酒”则“久”矣,意味着长长久久,健康长寿!

如果寿星是“烟鬼”,看到朋友送烟,且是高档名烟,过去烟味浓浓的旱烟,心中自然高兴,不会说什么。但其家人定会因忌讳而老大不高兴,况且难免引来亲朋好友说三道四。

吸烟有害健康,如今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已经立法,吸烟的越来越少了,为什么不能戒烟呢!

丧后不补,是说亲友家老人去世办完丧事后万万不可补送礼物

亲朋好友家里有老人去世了,往往因为特殊情况没有及时去吊唁,又没有托他人代送礼物,觉得很对不住。尽管老人已经出殡,仍想补送礼物。

殊不知,这可是千万使不得的事情。农村人是非常忌讳老人去世出殡了以后再去补礼。因为这样会让人产生误会,以为你是诅咒他们家里又有人去世。

在农村里类似的忌讳可真不少。比如借熬药的药罐子,一般都是只借不还的。如果主人家不来讨要,是不能送回去的,这样主人家会认为你诅咒他家有人生病。

我国数千年流传的一些习俗,不可不察啊!时至今日,有些习惯仍未改变,有时因不了解农村习俗,无形中得罪亲戚朋友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真是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啊!君子之交淡如水,庸俗的请客送礼之风得改改了!

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真有讲究吗?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非常正规和严谨的规矩和讲究,这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经过了千百年时间的发展之后,这些规矩和讲究在传统文化氛围非常浓郁的农村体现的淋漓尽致,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农村非常看重的一种讲究,叫做“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咱们来看看这是什么样的讲究!

“喜不送伞、丧不后补”

喜不送伞:所谓喜事,自然指的是嫁娶之事,既然结婚自然是希望夫妻二人能白头偕老、永不分离。而“伞”的谐音却是“散”、“三”之类的,都是非常不吉利的寓意。所以如果把伞当作礼物在喜事上面送礼的话,那可以说是找事了。

丧不后补:咱们农村对于很多大事都讲究随礼,大多数事情如果错过了,人们都会在事后补上。而对于丧事来说,一旦你错过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补上的。因为首先来说你补上礼金等于间接性的提起逝者,容易再次让逝者的亲人陷入悲痛的情绪之中,对身体有危害。再者来说,“丧后补丧”是一种寓意极为不详的事情,太不吉利,容易犯忌讳,惹祸上身,所以自然是“丧不后补”。

农村的大多数的规矩禁忌都是农村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是我国的传统风俗的体现。所以希望大家到一些新的地方之后,要对对方的风俗保持尊重,以免犯错。

骏景——殷

谢谢邀请!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真的有这种讲究吗?在农村“喜不送伞,丧不后补”我们本地不仅也有这种说法,並且十分讲究,一直延续至今,当然全国各地农村可能不一样,而且可能同样的习俗可能用意也不一样,今天笔者与大家分享本地对“喜不送伞,丧不后补”的说法,目的让各位能了解家乡以外的农村习俗!1,喜字为何不送伞!(1)伞与散本地方言是同音,如果伞视为散,散是分离,分散,或散伙,作为喜字当然不吉利。(2)本地死人通知亲朋好友称之把死信,简称把信。把信的第一标志必须要挟把伞,而且伞是要倒拿,而且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要挟伞,因此喜不送伞在本地就不难理解了。2,说死人把信的习俗!(1〉,虽然现在通讯如此发达,但是死了人主要亲戚不能打电话,必须派人亲自上门去把信(通知对方)如姑娘,老人的娘家等主要亲戚都要把信,因为人家要花钱上饭碗,不把信礼节上讲不过去人家会生气责怪的。(2)把信时不管晴天下雨都要挟把伞而且倒拿,一定要熟悉对,千万不能走错人家。(3)到达人家后,伞必须倒靠大门口,然后主人会烧二个鸡蛋给你吃,吃完要走时,主人必须要哭几句讨朝的话送你走,如果主人年轻不会哭,或者不好意思哭,把信人可当着主人的面把碗框碎这就当地习俗,人家不会怪你的。3,最后说说丧不后补,这事不难理解,丧事本来是悲痛之事,己经过去了不能再有丧事,过后了来补当然不吉利了,本地是这样如果死人只要棺材还摆灵堂你就可以去随礼。如果你去随礼还没到家(灵堂)已经出殡了,那么你就不能到主人家里去,可以直接到安葬地去。

回答:。

中国人办喜事,祝贺词百年好合,白头偕老。送伞,伞偕音散!夫妻不长久。丧不后补,是说老了人在殡日送葬,送纸钱,过后再去补礼,不吉利。

大家好!我是甘肃大叔老宋,我很高兴回答题主的这个俗语问题。

导语: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真有讲究吗?

年关将至,2021年农历辛丑年即将到来,在农村,农户办喜事的越来越多起来了,在民间,人们走戚访友贺喜事,吊丧事讲究也非常多,如农村老话"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如何理解其语意呢?

喜不送伞,从字面意思理解为:人们办喜事,随礼物不能带伞,因为办喜事是人家举家高兴欢乐的日子,本应是人生一大快事,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前来祝贺,若贸然送伞,给新人当礼物,因伞和散同谐音,随礼送伞是希望人家喜事不欢而散,使人家不高兴,别人认为你有意和他们过不去,是诅咒他们,让人家怨恨你。

丧不后补,从字面意思理解为:别人办丧事,如果因自已不知晓而耽误了随礼,就不要再补礼了。因为人去世办丧事,是悲伤痛苦的,丧事办完后,一般都不愿再提不痛快的事,如果你在人家办完丧事后,又前来补礼吊丧的话,让人家触景生情,又引起伤感,别人认为你让他们丧事不断,因而招来人家对你不瞒。

总之,农村老语"喜不伞,丧不后补",是古代人们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讲究,告诫后人在走戚访友,礼尚往来,红白喜事随礼应尊守的规矩,让人少走弯路,在当时对人们的为人处事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为,即使现在,有些老规矩还有借鉴意义,所以,我们要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继承和发扬。

以上愚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浏览!欢迎关注,下期再见。

是的,有讲究!在我老家川东北一带,在结婚嫁娶,丧事方面送礼是有讲究的!

伞,跟散同音,当然不能当礼品送给新人的!谁希望一对新人散开呢,所以新婚送伞是忌讳的!

丧事方面,讲到不补的意思,是指人家丧事己经过去了,假如当时你有事,没有参加丧礼,过后是不能补送礼品的,例如现金!因为这个情形会理解为"重来一次"了,所以是不能后补的!

还有我老家一带结婚送礼金是不能送单数的!喜事成双嘛!但丧事正好相反,礼金都是单数的!是不能送双数的!

其实,这是一种地方习俗和文化!也有一些唯心论,但多年下来,己形成这种习俗,大家似乎都遵从而已!

要说为什么“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就是要图个吉利!

因出游较少、见识短浅,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风俗是怎样的。也不能够瞎编,否则,被当地人看到,可能要受到嘲讽或者听到一些不好听的话。与其那样,倒不如老老实实地来讲讲我们皖北这边的风俗吧!

为什么“喜不送伞”?

这个“喜”指的不是像什么剃鸭尾、上梁压风、乔迁新居、孩子当兵或考上大学,也包括女儿出嫁等喜事。这个“喜”指的是“结婚之喜”。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人家儿子好容易娶个媳妇。结婚当天,邀请你去喝喜酒,你可倒好,随礼时随了一把“伞”。你以为你是在西湖断桥上等白娘子啊!

来源于网络

谁家办喜事不图个吉利呀?更何况是娶儿媳妇的。其他的宾客见到老两口,都说“祝贺你俩早日抱孙子”,老两口笑的嘴里像塞了两个包子;见到新郎新娘,也会打趣说上几句,如“早得贵子”、“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白头到老”等等吉祥话。

你可倒好,随礼随了一把伞。你是想砸场子还是咋地?人家和你有多大的仇怨?你这不是咒人家儿子媳妇早一点“散”吗?


为什么“丧不后补”?

这个“丧不后补”指的是丧事办完之后,不再补办酒席,因为不吉利!

在我们这里,只要是红事、喜事,开桌的时候,主家会安排人每桌给个红纸条、一支笔。干什么哪?我们叫“落桌”,就是请大家把自己的名字给写到纸上。等当天的事情办完,主家会对照账单子,看看还有哪些人随了礼当天却没有来吃酒席。然后,找一个合适的时间,把那些当天没有到场的人,约到一起,再另行安排一场,也算是还了人家的人情。

可是,就没有谁家丧事补请的。为什么不补请?原因也很简单,怎么补请啊?这不是说自家又有人去世了吗?谁家愿意自家人死了人啊?所以,如果丧事办完之后再去补请的话,那不吉利!


也不是说大家都讲迷信。咱们老百姓过日子,图的不就是个吉吉利利吗?

我孩子结婚的时侯,先生的妹妹送一把大伞,她女儿送一把小伞。真恶毒。

我我国历史以来就有《周礼》龙灯,狮舞,建房,造船,婚丧,寿庆,科状等等,但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地风俗大同小异!

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我结婚的时候,我丈母娘就买了红伞接女儿回们,然后我们就一直留着的

你好笔者我是文化领域的创作者颠强时代,“喜不送伞,丧不后补。”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别人办喜事的时候不要送伞,特别是有丧事的话更不能补办,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大国,文化习俗在我们国家根深蒂固,特别是在一些乡下,人们为了有个好的盼头,也是出于吉利顺当的把事情办完,也都会挑选一些特别重要的日子,所以对于婚丧嫁娶来说就特别的讲究,并且每个地方还有不同风俗习惯,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地方风俗,可以看出文化差异的区别,也使得我国的地域风情多样化。

喜不送伞

在我们国民眼中,结婚嫁娶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可以说没有什么比这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了,所以在我国古谚语中就有这样的一句话“能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足以看出人们对于婚姻这件事情的重视性,而家人为了在结婚这天能够把喜事顺利的进行,也都会请一些“大师”选定一个黄道吉日,然后请乡里邻居或者亲朋好友来帮忙,而人们为了沾沾喜气,同时为了给主人家带来喜气,也都会特意过来忙前忙后,毕竟结婚嫁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是值得共同庆贺的一件事情。特别是当到了一定的年纪还没有结婚的年轻男女家里人就会特别着急,拖亲朋好友或者乡里邻居帮着给自己家的小孩说亲,生怕到了结婚的年纪还没有娶到媳妇,害怕自己的孩子孤独终老。

结婚是主人家高兴的事,是全家最幸福开心的事情,当然结婚时也要给主人家随份子钱或者礼品,如果这时候你给主人家送一把伞当做礼物,主人家顿时会火冒三丈,这不是明摆着来找事,希望人家一家人不好吗?“伞”的谐音同“散”人家前脚刚结婚给主人家送“伞”,这不是盼着人家早离吗,闪婚是一件好事,但是闪离就是另当别论了,人家都是送祝福你不能送诅咒啊,这样的人能受主人家待见吗,人家也肯定说你是一个不明白事理的人,所以送礼也要送吉祥的东西,对新人有殷切祝福的礼物,不然本是一番好意,却出力不讨好,反而受别人一顿奚落。

丧失不后补

在北方乡下一般有丧事发生都会举办三天的丧事礼仪,可能出殡时间有所不同,但是天数基本都是大致相同,丧事完毕也预示送走了家中亲近的人,了却一段伤心的往事,有些事情缺失了可以补办,甚至可以拖延时间,但是丧事却不行,不管天气是怎样的恶劣都要如期举行,补办丧事是对亲人的不尊重,更是主人家的忌讳,这样对主人家影响也不好,这样的事情如果要补办的话不是预示着这家人一直坏事不断,这样对这家人也是一种咒骂,不管从古到今任何地方都没有补办丧事的。

最后总结:

虽然婚嫁丧娶有很多东西融入玄学的一些东西,但是生活是美好的,古代劳动人民更希望有一个美好幸福的生活,所以把自己的祝愿和美好愿望融入了里面,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明天的憧憬,婚嫁丧娶确实有很多讲究,但更多的是一种希望。

我是颠强时代,各位读者对于这句话还有什么想法,可以评论出来我们共同交流学习,如果喜欢能否帮我留个关注。我在评论区等你们。

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很多中国大城市之中消失的事都或多或少地保留在农村之中,就像农村地区的老人经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那这些城市人之中不知道的婚丧规矩在农村之中真的有那么讲究吗?

喜事不送伞背后有何讲究‍

中国人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居住在山村田野的农村人,一种是居住在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的城市人。这两种人之中以农村人居多,到处都可以看见我们农村人的身影。

他们有的在工地之中辛苦忙碌建设,有的作为环卫工人每天早早的起来给城市工作者带来一片干净的土地,有的农村人来到城市为了儿女后代的学习而起早贪黑的工作,有的在摆摊,有的在买卖自己农村之中的手艺,这些广大的农村人虽然活得很苦,但却从来没有忘记掉从祖先哪里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红白喜事传统。

农村之中的喜事有很多讲究,这里根本一一例举不完,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是喜事之中不能送伞的讲究,很多人对于这一点根本就是不了解,认为一把伞又能够代表什么呢?其实这里面的讲究还是比较多的。最主要的就是农村人之中经常讲究一个谐音的文化。伞确实没有什么,可是在中国各地的方言之中一读出来,那就真的很值得深究了,因为老一辈的人认为伞在婚礼之中是不好的象征,是“散”和“丧”字的协音,特别是一些像四川一带的方言,这几个字根本就是一个读音。

人家办喜事开开心心的嫁闺女,娶媳妇,你不懂事的过去送一把伞,这不是去祝福别人,而是去咒怨别人,如果真的这样贸然不懂事的去送了一把伞,不仅你们两家之间的关系也就到头了,一个村子的人不会认为你不懂这里面的门道,因为喜事不能送伞这就和吃饭要一口一口吃是一样的。

他们只会认为你是一个故意这样做的,像喜事之上送伞的人排除一些真不知情的人,那就是两家之间有很大的仇恨,但这个人也太少了,喜事之上送伞虽然自己得了一时之快,可是却被全村甚至其他村的人都知道了你这个人的人品,可谓是得不偿失,所以大家需要多学习一点中国民俗文化之中的知识,有空多向老一辈的请教请教,不要在人多的场合出做出这种事情。

丧事不能延后送礼

除去结婚嫁娶的喜之外,中国农村之中对于丧事的讲究也是十分多,其中老一辈人最常在我耳边提及的就是一个丧不后补。就是说在和你有关系的同村或者亲戚之中有老人去世,但这个时候的你身在外地或者因为其他什么事情来不及回去参加丧礼。

这个时候的你可以让在老家的人帮你送一份钱财以作人情,但千万不能在别人家丧事结束之后你再去拜访这户人家,然后自以为准备得很好,拿出一份大礼物送给他们来弥补自己未能参加丧事的遗憾,这个时候的你自以为会受到主人家的热情招待,但很有可能是连带着礼物和人都被丢出去。

现在很多小年轻肯定有很多人这样做过,他们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别人家已经办理完丧事了,你这个时候去给别人送礼不是给比人家表达哀思,而是祝别人家再办理丧事,这样的行为不被打出去才怪。

而在喜事之后你可以在事后补送礼物,因为喜事之后再送礼物是有着祝福他们喜上加喜,这样行为会受到欢迎。这些都是中国人农村之中关于红白喜事的一些规矩,劝大家好好学习民俗,跟着老人多多学习,千万不要做身家暴富之后却连一点文化常识都不知的文化穷人。

今年夏天我弟媳妇过客吃完酒回的礼品是伞和瓷杯子。我心想这是什么组合,有点意思合起来就是:散(伞)呗(杯)。

农村的老话都是古代留传下来了,早就不适用了。下雨天,或大热天送把伞是好事。尽是那些没文化的人闲着没事,提些没用的。

我是西门白甫话三农,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农村俗语“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寿不送烟”。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家结婚,送礼千万不要送伞;人家办丧事,你忘了去上礼,过后千万莫补礼;人家过寿,千万不要送烟。

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文化,寓意文化中的“谐音吉利与不吉利”。

比如数字谐音:6,寓意顺溜,六六大顺;9,寓意长长久久;8,寓意发,发达发财;4,寓意死。1314,一生一世。520,我爱你。

更多的是汉字谐音:送礼不送钟(终),不吉利;结婚姐(借)送妹,穷一辈 不吉利;年年有余(鱼),吉利;股市最忌讳“跌、泄”,不吉利……

回到本问题。“喜不送伞”,“伞”谐音“散”,人家新婚燕尔,你却要人家“散”;“寿不送烟”,“烟”谐音“咽”,咽气,人家祝寿,你要人家咽气;“丧不后补”,这句不属于谐音,过丧事送礼,如果当时没去没随礼,过后不能补,因为好像希望人家再过丧事似的。

总之,中国人喜欢吉祥,忌讳不吉利,所以很多传统文化流传至今。这本是唯心主义的东西,但因为事关自己的福禄寿祉,兴旺衰败,所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确实有这样的讲究!农村有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所留下的讲究、习惯非常多。喜不送伞,"伞"同"散"是同音,农村人所说的喜事大多是指结婚娶媳妇或娘生娃满月,这个时候送伞难免让人“散伙”的方面理解,说好听一点的话是缺乏常识,说难听一点的话是心存恶意。寓意不吉祥也不吉利。丧事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错过了就错过了,坚决不能补办或行情。给主家后补丧事有诅咒主家再死人的意思,这是大忌。中国的广大农村各地方都有不同地讲究,虽说十里乡俗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大家对这些常识性的讲究都是比较清楚的。农村人走亲串门的现象非常普遍,只要乡亲们某家有啥事很快大家就都会知道的,同时怎么样去行情,往往及家人在一起商议尤其那些妇女们特别热衷于这些事,因此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闹出笑话的。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寿不送烟,人家老人过大寿是不能送香烟的,民间有一句话,人死了叫“把烟灰倒了”,所以送香烟也是不吉利的。只要在农村生活上一段时间对于农村的讲究就会熟悉的。

中国农村,的确老人会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其字面意思就是“喜事不能给别人送伞,遇丧事不能事后补情”,要知道对待婚丧嫁娶,的确是很有讲究的。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

1.喜不送伞

遇到别人的喜事,如结婚、寿酒等,正因为是喜事,必然要求有好的彩头。由于,伞与“散”谐音,其寓意不好。故农村有“喜不送伞”之说。

2.丧不后补

如果遇到别人的丧事,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亲自为情,事后是不能后补的。其原因是:本来就是丧事,若事后再补人情,会勾起他人的再度忧伤。另外,好事可以成双,而丧事再补,岂不是“丧事也成双”了吗?此行为会带来不好的印象与寓意。所以,“丧后不补”成了国人的生活基本常识。

感谢邀请。我们那边也有这样的说法。

结婚是喜事,我们农村人特别忌讳一切不好的寓意的话和物品。伞,谐音散,结婚是一辈子的事,都想和和睦睦的。谁也不想过半辈子就散了。而且我们那边结婚还不止忌讳散,钟表也是,还有结婚不能打碎物品等等,也是大家对婚姻的美好祝愿和长长久久的期待吧。

至于丧不后补,在我们这边有一种说法,丧事也就是白事,白事不成,白事不等人,意思就是办丧事的物品和东西边办边制买,白事过了,也就等于事情过了。毕竟家里老人了,亲着痛苦,还要操办后事,本就是劳心劳力的事,谁也不想再把丧事拖拉的时间长了,而且就算该请的客人没有到场,随着丧事的结束,也就不了了之了。所以也就有了丧不后补的说法。

其实在农村,不管婚丧嫁娶,自古以来都各有一套很严格的礼仪流程,而且大家都很遵守。只是现在都年轻人,都出门闯荡了,而且有的时候时间比较紧,现在这些仪式和礼仪都已经简化的很多了。而且好多年轻人接受新的事物比较快,像结婚嫁娶,逐渐的都西方化了。中国传统的婚嫁文化已经变成了陪衬了。

送伞就是下雨的意思送伞就是下雨的意思,不吉利,丧事不能后补,人的生命就一次,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地球就消失了,他的生命,奋斗就这一生,办好丧事就是最好的完结

在我这里,“喜不送伞”,我没听说过,“丧不后补”确实有这样一种说法。

我在前年夏天,就遇到过这样的一件事。我们屯后街一家姓隋的老太,60岁刚过,因患癌病,去世了。

隋家办丧事时,虽然也请来专业人员吹大喇叭奏乐,但是我家却是全然不知。我家里的老娘们没听到吹喇叭,我那天又没有在家。

直到隋家老太下葬后的第五天时,隋家的邻居彭某,去到田间看地,回来到我家喝水,我问他:“你家西院隋家老太病情怎样了?”

彭某说:“还怎么样了,她都死四五天了!”我才知道此事。

说实话,当时我很自责,为什么这样凑巧,我仅仅一天不在家,屯子里却有人去世了。

我知道的话,一定会去隋家参加葬礼的,绝对不能知道了也说不知道。因为我家与隋家除了是屯邻之外,还有点偏亲。死者是我大妹的叔伯婶婆。

又过了几天,隋家的女儿和女婿,背着喷雾器,到我家前面的地里给玉米打药,来我家装水时,我提起了她母亲去世这一节。

我说:“很报歉,你家那天有事,我没有在家,我家你大嫂又没有听见吹喇叭,就被落下了。但是这样的事与娶媳妇和生孩子吃满月酒是不同的,不好补礼。”

隋家女儿随后说道:“大哥不必在意,我也听说过,白事是不能补礼的。”

说实话,落下就算落下了,谁还傻乎乎去补礼,以后再有红白喜事到场就完了。

可隋家女儿偏偏来我家装水,她老妈去世又没有多久,我不得不提一下这件事,走走过程。

人们都说白事不能补礼,其实不能补礼,那是大以前不随份子那年月时的说法。

那时候,谁家的老人去世,亲戚朋友和屯邻到场来,也不随份子的,只是送去几张纸,磕几个头完事。

如果人家都出殡了,你胳肢窝夹着几张烧纸,才磨磨蹭蹭地来,你来晚了,就是补礼的行为,肯定会引起死者家人反感的,甚至还会拒绝你拿来的纸。

现在不论谁家老人去世,不收纸,只收人民币,对“丧不后补”的说法,也不是怎么在意了,多数人家不信那套,不管什么补礼好不好,给送钱就接,哪有不要之理。

在年前,腊月二十九那天上午,我们这里有一个老太太去世了,死者家人,不想放到过完年再办丧事,当天下午一点多钟就出殡埋葬了,人们回来,人且还没有散去时,有一个人来补礼,死者的儿媳,二话不说,把100元的票子接手,就揣入自己的兜里了。

我认为:如今出现的补礼,与过去的补礼是不同的,补的是真金白银,不是几张泛黄的烧纸,根本就不需要考虑补礼寓意如何,有后补礼的就收下,这是最好的习俗。

对补礼,不应该有太多的说道,不但红事可以补礼,白事也可以补礼,但凡来补礼者,肯定会有自己的理由。也许以前彼此有过礼尚往来,人家不想落过,同时也是一种诚意的体现。

所以说,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很多老的习俗,也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什么“喜不送伞”,“丧不后补”,的说法,已经不能适应现时代人们的各种生活习惯了。

人们也不必受一些老习俗的拘束,非得照做,知道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就够了。条友你对这样的习俗怎么看?欢迎留言,共同探讨,共同分享。

这个问题,我来作一个简单的回答。

先谈喜不送伞。这个字有两个含义。

一,伞子:有一点像命字,眼睛好的人说是伞字,眼睛不好的或是糊凃人会说是个命字。如果是送伞的话,不就成了送命嘛。

二,伞字:它又有一点与损字同乡音。如果是送伞,伞字与命字相像,伞字又损字同乡音,这不又成了损命的乡音了啊。故所不能送伞。

再谈丧不后补。丧事本来就是一件伤心悲痛的悽凉事情。谁家都希望人丁清吉平安,都希望远离丧事。但是这件事每家每户都是难以避免。如果出现了这样的事,当把逝者落土安葬好了,此家的悲伤事就结束了,今后此家是人兴财旺,一路顺风。如果再去补吊礼,不又是一回丧事了吗,故所:丧不后讣。

风俗

人都是活在情感世界里的,处事都是向好的方面看,对未来之事也是有好的向往,听话喜欢听好话,好话万句不嫌多,丑话半句动干戈,这都是人的心理特性作怪。喜不送伞的伞与散同音,意即喜散了;丧不后补,补丧礼意即再有丧事。这样的事在人们的心里是有忌讳的。就因为人的心理作用,总想让未来的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所以处理很多事情都有其特别的讲究,形成了习俗。显然,这是不科学的,只是人的一种愿望。

以前有嫁妆的时候,伞当天是不能和嫁妆一起带来的,就是这个意思,只能回门时捎带过来。

新事新办,无可厚非!

伞同散的意思,送伞和送钟一样,在民俗中都是忌讳的事,丧事不补请客,哀伤之事不能延续,喜事可以补请。

这只是习俗,但没人考究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真有讲究吗?
本文地址:https://www.55xw.net/show-426750.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职业教育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职业教育网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