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书法四大家中,苏轼的书法并非最好,为何却居四大家之首?

在宋代书法四大家中,苏轼的书法并非最好,为何却居四大家之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个"天才"式的完人,一是思想,政治.军事方面的王阳明,一生"立徳;立功;立言"做到三立。一个文弱书生懂兵法,通周易,从未打过败仗。创立"知行合一"学说。再一位就是文学艺术领域的苏东坡。

在诗词艺术上他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气磅礴; 也能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万千柔情。

一 苏东坡他就是书法。书法就是他,他的书法表达,根本就不需要伪装和矫饰;只是追求一个"真";

苏东坡并没有死乞白赖,营营苟且,煞有介事地要当大书法家,他只是把书法看成是表达内心感受的工具,浑然天成,他的书法"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他自己说:“我尝好之每自笑”,书成“谬被旁人裹”。因此,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用书法书写人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实践、书学思想高度统一、高度契合的人。

正如《宋人轶事汇编》记述他的自己说"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矣。”

他在《题笔阵图)中也写道:“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

文章如此,书法亦然。既然是一种快意的流露和表达,自然就无须做作、无须矫饰、无须流露和表达得那么不快意。书法是其生命人格的观照。

二 看看历代大家对他的评论,陆维钊先生断言“宋人之书,当以苏轼为第一”。清代杨守敬写《学书迩言》称“苏东坡书,自是有宋第一,流传既多,沾溉亦众;二王后独出冠时,别开生面”。

他同时代黄庭坚则说出了为什么苏东坡排第一?论述最贴切:“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城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数百年后,必有知余此论者。”

整体意思就是说~苏东坡的书法和他的人格魅力、文采风流已经融为一体。

苏轼自己说:“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这话仿佛是针对他自己说的。要理解苏东坡的书法,必须理解苏东坡本人 太丰富了,经历丰富,思想丰富,情感丰富,艺术成果丰富

三 从书法功底来和代表作说,也无论是学二王、学颜体,还是学杨凝式,虽然书法风格因时、因势不同,但是其书法里本质的核心东西一天都没有变过。所以他才被历代书法家推举为宋代书法代言人。

在书法佳作上,他既有楷书《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北游帖》等千古佳作,又有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前赤壁赋》;《治平帖》《跋怀素自叙帖》等行书,还有大草《梅花诗帖》《奉喧帖》等草书。

堪当宋代书法第一把交椅的位置。有人说米芾书法好,其实米芾也只是行书好,他的楷书还没有黄庭坚出色。更不要比肩苏东坡了。

四 在书法理论和流派上,没有了苏东坡,宋代"尚意书风"不但会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而且难以形统一的书法潮流。并且会难以与唐代或晋代抗衡。

东坡说: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吾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他进一步开创性提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指名道姓地颠覆前人的"唯笔法字匠"论。提出好的书法要包括三方面,"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

五 再从书法实力来论,宋代最好的四大家"苏蔡米黄"里,米芾是公认仅次于苏轼行书最好的书法家,但"天下三大行书"里为什么没有米芾的书法?因为书法不仅仅是炫技。不是八面出锋式的左右逢源,还在于书法是讲天人合一,书法是要表达感情和境界,比如。无论《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哪一个不是有感而发,真情实感的完美抒发?

苏东坡所追求的书法正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他与生俱来,漫不经心的对书法的自信和书写,

与黄庭坚毕生都在检讨自己的书法缺失,米芾刻意计较自己书法的功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宋代尚意书风在苏东坡这自信,自得,自负。自如与豪迈,不经意间推向了浑然天成的巅峰状态。

苏东坡之所以高于宋代那些书法大家,在于他是那种内心世界、为人处世上,和完美的人格上。因此,读懂了苏东坡的人生,也就读懂了苏东坡的书法。也就读懂了为什么苏东坡是宋代书法领袖人物。

通才通吃

苏轼的书法并非最好,为何却居宋代书法四大家之首?个人以为至少有两个原因:

一是所谓的书画。

几千年来,中国的书画,说到底是名人书画,既然是名人书画,那就看谁的名气大,谁的成就就高。即使现在,只要是名人,只要敢提笔写字,就能被尊之为书画家,甚至就能拍卖出高价。

二是苏轼的名气。

宋代书法四大家也是如此,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个个都是名人,这其中,虽然蔡襄地位最高,但要说到名气的大小,还是苏轼的名气最高。苏轼的名气为啥最高?因要在中国,苏轼就像是完美文人的代表,要才气有才气,要风度有风度,要境界有境界……单以才为论,作诗能能“苏黄”代表宋诗,作词能开“豪放派”之先,作文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作画能开创”湖州画派“……无论在哪个领域,苏轼的名气都是杠杠的,甚至就是吃,也能吃出”东坡肉“、”东坡肘“……就像现在名气可以变现流量一样,苏粉多,所以在书法上,即使与“黄、米、蔡"并列,爱屋及乌,推崇他为首的也多。所谓”文无第一,武第二“一样,书法也一样,公说公的好,婆说婆的妙,说苏轼的书法为第一,也并不是完全就没有道理。何况历代大家都有多人推崇,如陆维钊先生断言“宋人之书,当以苏轼为第一”。清代杨守敬写《学书迩言》称“苏东坡书,自是有宋第一,流传既多,沾溉亦众;二王后独出冠时,别开生面”。

总之,有当时这么一捧,后世这么一传,即使苏轼的书法并非当时最好,也可以雄居宋代书法四大家之首了。

宋代四大家中,苏轼达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虞世南《笔髓论》【释行】……

行书之体,略同于真。至于顿挫盘礡,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故覆笔抢毫,乃按锋而直行,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以虫网络壁,劲而复虚。右军云:“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同于轮扁。”羲之又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

有白居易 (唐) 诗……

倦鸟暮归林,浮云晴归山。

独有行路子,悠悠不知还。……

忘情于山水之间,飞鸟归林的气韵。

黄庭坚笔势仍然有徘徊踯躅感,未能纵心奔放。

米芾刷字气势飞动,有故作高深的套路。

蔡襄书法留恋楷书规矩,写的精熟而已,缺乏潇洒气势。

综合考虑,从行书的法则看,苏轼当之无愧名列宋代四大家之首。

图片来自网络。

书法是文坛的事,文坛的事当然文人说了算!

难道有宋一朝还有比苏轼更著名的文人吗?别说是宋,就是放诸整个中国历史,说到文人又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比苏轼强呢?

所以嘛,苏轼当然第一!尽管苏轼的书法不如米芾,可是米芾怎么与苏轼比呢?说来米芾还是苏轼在书法上的弟子呢!

别人当然没有什么疑议!黄山谷戏说苏轼的字是石压蛤蟆,可是那真的是戏言!因为黄山谷的字确实不见得比苏轼高明。而米芾不同,米芾说苏轼是画字,那是真的不服!画字是什么?慢!慢代表什么呢?控笔能力不成,能力不强!米芾能服呢?可是,即使不服也无能为力。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苏轼的书法在宋四家中是不是最好。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观点是苏轼的书法在宋四家中不是最好的。就行书而言,写的最好的是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等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非苏轼所能及。虽然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排天下第三行书,但仅此一篇名作而已,其他作品虽然很多,都距离《黄州寒食帖》水平差的太多。

就草书而言,宋四家写的最好的是黄庭坚,恣意放荡、移形换位的书风影响千古,在中国整个草书名家中,能排前四的水准。楷书有宋一代并不流行,存世作品也鲜见。所以,宋四家按书法水平排名,我的顺序是黄米苏蔡。


二、苏轼为何排在宋四家首位。书法家排名一般按照年代顺序排名。我们熟悉的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就是按初唐、中唐、晚唐、元顺序排列的。

而宋四家按年龄顺序排列的话应该是蔡苏黄米,可历史上为什么要按苏黄米蔡来排序呢?原因只有一个,苏轼名气太大,大的令人可怕,高山仰止。

四人中论才气应该是苏轼第一,黄庭坚第二。苏轼在散文上属于唐宋八大家,论诗词可以说开宗立派,画也不错,还是个美食家。总之苏轼绝对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才。

黄庭坚稍逊一筹,虽然在诗上是江西派领袖,但却又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徒弟总不能排名在师傅之上吧。

至于米芾蔡襄虽然也是才气纵横,但较之于苏黄,终归处于下风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历史上宋四家把苏轼放在首位就不足为怪了。

在书法界,所谓楷书四大家、宋四家等这样的组合排名并不是按照水平高低排列的,况且苏轼的书法水平也不见得就不是第一。

书法“宋四家”排名先后应该是按照年龄顺序

宋四家即苏黄米蔡,其中苏东坡出生于1037年、黄庭坚出生于1045年、米芾出生于1051年。蔡襄虽然出生于1012年,比苏轼还大二十多岁,但他显然是后来挂名凑数的,而且这个“蔡”是蔡京还是蔡襄历史上尚有争论。

苏轼同黄庭坚亦师亦友,他是黄的老师

宋四家中自然是苏和黄的名气更大,他二人亦师亦友,但黄确实苏的学生不假。关于他二人在书法方面的轶事不少,最有名的当属他们互相开玩笑贬低彼此的书法,苏说黄是“死蛇挂树”,黄说苏是“石压蛤蟆”,但二人在书法造诣上都很高。

苏轼排名第一当之无愧

关于书法艺术没法说谁的更好,只能说谁的书法更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如果一定要评判某位书法大家的成就高低,只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苏轼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说他的书法水平在宋四家中最好当不为过。

这个问题有问题。谁说的苏轼的书法不如其他几人?一幅《寒食帖》俗称行书第三,其他人呢?最近一段时间,把米芾抬得很高,又是“八面出锋”又是如何如何,但邹德忠老先生说,大家都在吹米芾,但米芾几乎就没写出一幅好作品。实际上,苏轼是宋朝文坛绝对的领袖,这个地位无人匹敌,是宋朝文坛宗师。这是苏轼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奠定的。

但题主非说苏轼的字不好,还非要我们答出原因来,让我们很是纳闷。

在宋四家中,苏东坡的书法在技巧性方面,在风格特点方面确实不如米南宫和黄山谷。宋四家中排名靠后的蔡襄,书法功力也并不在苏东坡之下。当然这仅是我的一家之言。但苏东坡能位列宋四家之首,我认为却也是实至名归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苏轼引领了北宋时期书法“尚意”的潮流,是尚意书法思潮的领袖。

苏轼一方面高举书法“率真、写意、求拙、求趣“的艺术理念旗帜,另一方面以自身的书法创作为榜样,非常明确地践行着他所倡导的美学思想,对北宋时期的书法“尚意”艺术理念的形成,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然,北宋时期尚意书风的形成,有一个非常复杂的酝酝过程,这不是单靠某个人的力量就能够推动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产生了作用,它涉及到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其中一个不可否认的重要因素,就是北宋时期有像苏轼这样的艺术思想极为开明的,且极具个人影响力的人士起到了带头的作用。

苏轼开明艺术思想的形成,原因同样很复杂。有他自身性格上和成长经历上的原因,也有他深厚的学识修养对他艺术思想产生的影响。还有北宋时期发展处于炽盛状态的佛教禅宗对他产生的影响等各方面原因。这个问题与本问题关系不大,所以我们不做细致分析。

苏轼在宋代尚意思潮中的最大贡献,就是将书法艺术与人文和人性联系在一起。在宋之前的唐代,书法呈现出法度森然,规矩众多的艺术特点,唐人书法差一厘则失其工整,差一笔则乱其严谨。我认为,唐人书的总体特点有些过于冷酷了,过于强化了“法度”在书法中的作用,忽视了书法艺术还具有表现“人文与人性”的基本功能。

在唐人书法中,不论是欧阳询的险峻挺拔,还是柳公权的严整风骨都轻视了对书者个人情感、心性等因素的表现。欧阳询和柳公权像二名铁甲战士,用严整的风纪将喜怒哀乐等个人情感包裹得严严实实。对后世学习者个性的显露也予以严厉的压制,不提供一丝一毫供学习者发挥,再创造的空间。

而苏轼所引领的尚意书风就是要将书法艺术拉回到表现自然,表现人文与人性的轨道之中。在苏轼艺术理念之中,非常重视对“人性”的体现,苏轼书法理念中的“人性”包含“人品、性格、情感”等。苏轼最值得人们称颂的,是他提出了一个文人化书法创作的模式,这种模式既包括“无意于佳”的创作理念,也包括“点画信手”的创作方式。苏轼文人化的创作模式既影响了宋代的书法艺术,也影响了宋代的绘画艺术,宋代文人画的兴起亦得益于文人化创作模式的产生。苏轼在这些方面有很多著名的论述,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苏轼对书法创作中表现“人性”的提倡和重视。这里摘录二段:

一、“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辨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二、“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

苏轼对艺术表现“人性”的提倡,堪称是苏轼在书法艺术创作理念上对宋代书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苏轼书法在创作实践上对宋代书家乃至后世的影响就是“点画信手”与“无意于佳”。纵观中国书法的历史,可谓是经典众多,名家辈出,苏轼的书法与这些名家经典相比较而言,无论是在笔法、结字乃至章法上,都没有重大的贡献,更谈不到在某一方些有什么独特之处。就是与宋代同时期的书家相比较,苏轼的书法也并不突出。论风格特点,苏轼不如米芾那样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论技巧性和变化,苏轼也不似黄庭坚那样技法娴熟。但各方面综合地看,苏轼书法以“意”为核心,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却极具开拓创新意义。在书法的创作实践方面,苏轼那“率真写意”的创作方式,堪称是中国书法历史长河中的一座灯塔,照亮引领了后世无数书者的书法艺术创作之路。

所以,在引领书法艺术创作理念和开拓书法创作实践方式两方面来说,宋轼列位宋四家之首是当仁不让的,也是无人可与之比肩的。

二、苏轼对宋代书家来说是一位导师,引导他们在艺术上不断前行。

苏轼在北宋时期极具影响力,在艺术方面,他诗词、文章,绘画俱精。对苏轼来说,书法只不过是他所精通的众多才艺中的一种,苏轼从不认为自已是一位书法家,在他认识中,书法只不过是文人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苏轼认为写字只是一件乐事,“作字有乐事”。正是因为具有这种轻松的心态,苏轼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思考书法艺术,这也使苏轼对书法艺术的理解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苏轼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所达到的高度,令宋代众多书家只能仰望,他们纷纷以苏轼的书法艺术思想来指导自已。在艺术实践方面也以苏轼的指导为前进的方向。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宋四家中另外两大书法家黄庭坚和米芾。苏轼与黄庭坚和米芾来往极为密切,在这三人之中,苏轼年龄最长,黄庭坚与米芾经常就诗词文章,书法绘画上的问题向苏轼讨教。在艺术上,苏轼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在书法上,苏轼堪称为黄庭坚与米芾的导师。

苏轼对黄庭坚的影响可以说是潜移默化的,黄庭坚对苏轼的学习是全方位的,不只是在书法方面,还包括为人处事,对政治和时局的看法等。苏轼与黄庭坚是终身的友谊,苏轼鼓励黄庭坚在书法艺术上要有自已的追求,要形成自已的风格,通过对苏轼的学习,黄庭坚引禅意入书,创造出了意境高远,极具动感的书法艺术风格,从而奠定了他在书法历史上的地位,也成为宋四家中的佼佼者。

宋代另一位书法大师米芾更是因苏轼的点拔才找到了书法艺术上的突破口,才形成了自我风格。米芾三十年前精研唐楷各家,于唐人书法的禁锢中无力自拔,“壮岁未能立家”,书法学习处于“集古字”的阶段,在苦恼之时,正是苏轼的指点,米芾才由唐而入晋,转学二王,走上了追求“魏晋平淡”的艺术道路。

苏轼对宋代书家的影响,绝不仅限于黄庭坚和米芾等人,以苏轼巨大的影响力,北宋时期很多书家都深受苏轼书法理念的影响,对苏轼的书法都有所学习借鉴。所以说苏轼是他们学书道路上的导师毫不为过。

苏轼在宋代书法艺术上的影响力是无人可与之比肩的,苏轼的书法成就也是少有人能望其项背的,苏轼对宋代其他书家的指导和教诲更是令人难以忘记。所以综合这些因素,将苏轼列入到宋四家的首位是实至名归的,苏轼在宋代书法史上所具有的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

提到宋代杰出人物,必然想到苏轼,因为他不仅是一位诗人,书法家还是散文家,更是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着卓越的才华和远见,应该说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奇才。

就书法界而言,苏轼最为人熟知的恐怕还是他的书法家身份,他的《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颇有赞誉亦夹毁谤,学习书法或了解书法的人都能了解一二。

[苏轼行书代表作品,“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

在宋代有“宋四家”苏黄米蔡,若论书法的高妙和韵味乃至于对后世的影响,有人认为苏轼并非是最好的,但他为什么能位居宋四家之首呢?这其中必有缘故,我认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苏轼书法中丰富的“法”

虽然苏轼一直强调自己的书法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典范,而且苏轼似乎在各方面一直是“无法”的代表人物,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苏轼的书法以行草书见长,翻开他的书法,就知道他的书法造诣极深,从中可以领略到属于苏轼继承和开创的法。

其实苏轼的书法广泛吸取前人营养,苏轼书法得颜鲁公之丰雄,李邕的毫纵,杨凝式的任意,柳公权的清劲潇洒,又以“二王”的风姿妩媚为基础,兼融汉碑之宽厚,魏碑之刚健,再加上苏轼本身广博的才情和学识,综合各家之所长,全部化为自己书法的营养,为中国书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轼行书《中山松醪赋》]

在宋四家中,其他三位的书法虽各具特色,但如苏轼这般杂糅丰富的却没有,宋四家中的黄庭坚则对苏轼推崇备注,黄庭坚曾是“苏门四学子”之一,早年与苏轼仅书信神往,深得苏轼书法的奥妙,他曾评价苏轼的书法道:

“东坡书随大小真行,皆有妩媚可喜处,今俗子真讥评东坡,彼盖用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是岂知法之意哉。”

这是黄庭坚在批评那些用陈旧的法度准则来评判苏轼书法的人,认为苏轼的书法在继承前人法度后已得天成,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能看懂的。

同时,黄庭坚把苏轼书法推为当朝第一,并且评价到:“本朝善书,自当为第一。”

而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信的苏轼却说米芾是当朝第一,苏轼的这种说法一方面反映出了他的谦虚,另外一方面也可能是敷衍之词,因为他本就对米芾书法评价很随意。

总而言之,苏轼在书法的博涉多能,又能融为一体方面,确实是宋四家之首!

苏轼的书法创新精神

常有书论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姑且不论这些论调是否符合实际或者是否被世人所接受,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苏轼正是“宋人尚意”的代表人物。

苏轼曾云: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轼表明了自己的书法追求是“师古而不泥古”,并不落入前人法度的窠臼之中。

观苏轼行书《新岁展庆帖》即可窥见端倪。

[苏轼行书《新岁展庆帖》]

东坡此帖,恰在出新寄妙,此帖乃东坡与陈季常书信,才气风流,纯以韵胜,践其所言,不困陈腐,不落窠臼,真遗世之佳品,集神妙之墨宝。

苏轼与黄庭坚虽并称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但黄庭坚乃后学,比之东坡犹谓未及。

宋代书法整体向文人书法迈进,一改唐代书法的规则法度,而向表达自我风格过渡,这大概也是宋代书法家少有真书,而多行草书的缘故,这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然首推苏轼。

苏轼为“诗书画三绝”典型人物

书法史上,能称得上“诗书画三绝”人物并不多见,元有赵孟頫,明有董其昌,清有郑板桥,当代有启功,这些人都堪称书法宗师级人物,而宋代也只有一个苏轼。

现代画家范曾先生曾说书法要“以诗为魂,以画为骨”,这是实际且独到的见解,而在苏轼身上则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不仅在书法方面造诣颇深,在遣词作文方面又横跨豪放与婉约两派,这使得他的书法具有“端庄而流丽,刚健含婀娜”的内在气韵。

不仅文采风流足以流芳千古,苏轼在绘画上的理论主张和实践也引领和开启了宋代文人画的先河,苏轼的《枯木怪石图》的画风和造型似乎也印证着他在书法方面的主张,这样的理论相通虽被黄庭坚讥笑为“石压蛤蟆体”,但是苏轼画中的那种不拘一格,因势就形,宛若天成的姿态确能在他的书法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痕迹。

[苏轼画作《枯木怪石图》]

苏轼虽是诗书之余作画,亦见其高妙,可见诗书画一体不为虚言。

诗与文与画三位一体,在苏轼这里,今人所谓的诗画为字外功的言论不攻自破,一个超然绝俗的书家,必然把文采和丹青化为书法的血肉和内在的气韵。

苏轼曾说: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苏轼在自己书法的一笔一画中践行着自己的理念。

“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

这又是苏轼在兼收并蓄中总结出的学书至理。

[黄庭坚评苏轼诗作和书法]

而苏轼的书法妙处得到了同时代人的肯定,不践古人的黄山谷评价苏轼的书法时说到:

“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所以,苏轼的书法或许并不高在技法,而是苏轼独有的文人气质和学问才情以及他自身在江湖浮沉所感悟到的内心情境。

一言以蔽之,苏轼为宋代“诗书画三绝”之典型人物,书法之新,文章之妙,绘画之绝终是他人莫及之处,因此,苏轼宋四家首推苏轼第一。

绝妙书论

苏轼在文章方面存世颇多,书论也堪称绝妙。

在学书的顺序上,苏轼总结为:

“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这段论述一直被引用至今,是学好楷书,打好基本功的理论依据。

在书法的章法布局乃至气韵形质方面,苏轼强调“无意于佳乃佳”,这句话寓意深刻,看似无意,实则是强调“贵在天真,妙在自然”的天真烂漫,苏轼以文人独有的含蓄与委婉阐明了书法表达的真谛,其中奥妙也只有深谙书法之理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在不同书体,字体表现形式的安排上,苏轼有独到的见解: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构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在学书过程中,你大可无视苏轼的结论,但是毫无疑问你会碰到这些问题,当你在遇到这些顽疾而无法解脱之时,你会明白苏轼的绝妙书论并非空穴来风。

总体来说,苏轼能在北宋从唐人的法度中走出来,倡导尚意的书风,这本就是一个创举,所以苏轼的书法,书论从头至尾都体现出一个“新”字,综合各方面的造诣和影响,苏轼当之无愧是宋四家之首!

[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身在江湖,随梦沉浮的人生遭际又为世人看待和评价他的书法打开了另外一扇天窗。

公元1101年,苏轼遇赦,北归途中,卒于常州,终年六十又六,谥号文忠,弥留口占《自题金山画像》一首: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感谢关注存希斋书法,欢迎留言评论!

宋代书法圈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无疑是苏轼(1037年——1101年)、黄庭坚(1045年——1105年)、米芾(1051年——1107年)、蔡襄(1012年——1067年),四人合称“宋四家”,都生活在北宋时期,代表了宋代书法的最高成就。

宋代书法表现出两个鲜明特点,一是追求“尚意”书风,倡导书法家在创作中要毫无保留地表现自己的意志情趣。

宋代书法家通过梳理唐代书法作品后,发现唐代书法过于追求法度,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压制了书法家的个性,所以,宋代书法家就刻意去突破唐代书法家重视法度的习惯,在书法线条中把表现自我意趣放在了首要追求目标。

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都是对宋人尚意书风的最好诠释。

二是书法家在创作中,刻意将书法跟其它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认为书法跟文学一样,是表现个人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的载体,并且很看重文学修养对书法的滋养作用。

宋代书法家在本质上都是修养很全面的文人,写诗作文对他们来说就是日常的工作内容,他们对自己身份的定位,首先是文学家,其次才是书法家和画家。

所以,我们能看到,不论是苏轼和黄庭坚,还是米芾和蔡襄,都留下了许多诗词,尤其苏轼和黄庭坚,前者是宋朝“豪放词”的开创者,以及“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后者则是“江西诗派”的旗手,他们在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高地位。

苏轼《寒食帖》

苏轼的书法,早年学习“二王”,中年学习颜真卿和杨凝式,晚年又对李邕产生兴趣,通过博采众长,对历代书法大家的风格不断兼收并蓄,最终形成了朴茂敦厚的个人风格。

苏轼在不同年龄段,均能表现出强烈的书风,黄庭坚曾这样形容苏轼的书风: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

苏轼之所以能体现出这样的书风,除过他善于学习之外,跟他握笔的姿势也有很大关系,他在用笔上喜欢采取侧势,将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代人握钢笔的姿势,毛笔在手中是倾斜的,笔锋跟纸张之间形成了锐角,使用侧锋写字时,能写出宽博、浑厚的笔画,单字结体看起来扁平而肥硕,有一种富贵之态,同时也体现了他豁达乐观的心境。

黄庭坚《松风阁诗》

黄庭坚的书法风格同样很鲜明,在行书、草书、楷书上都取得了很高成就,他研究过的书法家很多,对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张旭、怀素、杨凝式等大家的用笔都深入研究过,最终创作出中宫紧敛、四周舒展的“辐射式书体”,笔画如同“长枪大戟”,视觉冲击力很强,个性十足。

他这种书体的形成,跟他的执笔习惯有关,他喜欢“高执笔”,手指捏住笔管尾部,垂直向着纸面,这样能给手指、手腕、胳膊最大自由度,把指力、腕力乃至臂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有助于写出张扬、奇崛的笔画线条。

实际上,黄庭坚的草书成就最高,笔法潇洒奇崛,点画长短互补,结体变化多端,章法行云流水,气韵生动。

米芾《多景楼诗帖》

米芾的传统书法功底可以说是“宋四家”里最突出的,他的书法风格,跟苏轼和黄庭坚比起来,对“尚意”书风追求得并不是那么明显,他在书法创作中更像是“尚法”者。

由于传统书法功底深厚,米芾在创作中完全可以做到信手拈来,给用笔中糅合历代不同名家的笔意,最终创造出“八面出锋”的行书风格。其特点是运笔迅疾,把中锋用笔和侧锋用笔结合起来运用,既能看到劲健的骨力,又能看到洒脱的气势,章法布局疏密有致,字形结体错落有致,被苏轼形容为“超逸入神”,极具有视觉美感。

米芾的行书被公认为“宋四家”里成就最高的一个。

蔡襄官至端明殿学士,楷书、行书、草书都能写。整体来看,他的书法中规中矩,用笔严谨,对章法结构特别讲究,流露出端庄平和的特征,可以说是“宋四家”里边最缺乏个性的一个,跟宋代书法整体“尚意”的追求有些格格不入。

蔡襄《远蒙帖》

出现这个原因,是因为蔡襄长期在朝中做高官,在书法创作上以追求实用为主,不能像其他人那样随心所欲地创作和写字,他需要写出工整端庄的公文,方便大家辨认和交流,无形之中压制了自我个性在书法中的流露。

通过分析“宋四家”的个人风格可以得出,黄庭坚无疑是综合成就最高的,他在楷书、行书、草书领域,都能做到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尤其在草书方面,被誉为宋代唯一的草书大家。

在行书领域,米芾的成就最高,源于他是临摹高手,对二王、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李邕等大家的行书作品,进行过长期钻研,深得用笔用墨的精髓,最终脱颖而出。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单轮书法成就,在“宋四家”里边,苏轼确实很难比过黄庭坚和米芾,仅仅比蔡襄强一些。然而,苏轼却能排在“宋四家”之首,最根本原因是他沾了综合文化修养很高的光,只因他是中国历史上凤毛麟角的文化全才和艺术天才。

抛开书法,如果以“大文化”的视觉来衡量,其他三人很难跟苏轼比肩。

仅仅在文学上,苏轼就有四大贡献。

一是开创了“豪放词”,拓展了宋词的创作视野和艺术格调,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消除了词的尊卑观念,让词可以像诗歌和散文那样反映包罗万象的现实生活。因为宋词在苏轼之前,都是表现儿女情长,格调和境界不高,是落魄文人创作的专利,很多文人看不起词作者,随着苏轼开创豪放词后,改变了人们对词的看法,并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非常优秀的豪放词。

苏轼《赤壁赋》

二是苏轼把悼亡这个重大题材纳入词的创作范畴,进一步丰富了宋词的内容,留下《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杰作。

三是苏轼在散文创作上,推崇“文以载道”,并追求散文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常常把情感、事理、景致融合在一起,语言平易自然,极富有诗情画意,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

四是苏轼在诗歌创作中,主动吸收宋代理学的观点,开创出言简意赅的说理诗,风靡了宋代诗坛。

在绘画上,苏轼的成就也很大,他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艺术理念,把追求神似看作第一要素,主张画画时要直抒胸臆,注重提炼画外之意,并且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壮大,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除过诗文书画,苏轼在音乐、医药、烹饪等方面,都有一定贡献,面对这样全知全能的苏轼,不把他排在“宋四家”之首,似乎说不过去。

苏轼文采过人。

东坡先生能够领袖宋代“尚意书风”,在于他独到的书学见解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宋代笔法——一切从头再来

唐代书法“尚法”,可其后的宋代书法却为什么“尚意”呢?其原因非常复杂,但其中有一个客观因素就是——宋代时,古人的笔法已经丢失,宋代书法家们不得不按自己的理解,重新诠释笔法。

学过书法的朋友应该知道,初学笔法时,能得到老师的现场指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书法讲究言传身教。

但是唐代末期,战乱不断,食不果腹、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人们,哪能安下心来学习书法?所以,这时候自古以来书法师徒相授的关系被打破了,笔法失传了。

故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宋代书法家避开“尚法”而“尚意”,是不得已而为之。

换句话说,宋代书法家在法度和技谈上,整体是不如唐代书法家的。

而宋四家中,在书法史上,一般认为苏轼的技法是不如米芾的,有人认为他甚至还逊色于他的弟子黄庭坚。

但是,东坡先生倡导书写性情的书法理念,直接导致了“尚意书风的形成。

作为“尚意书风”的领袖,他提出的“我书意造本无法”“书,无意于佳乃佳”,恰如其分地绕开了技法的束缚,强调书法要体现个性,要表现书写者的意趣,这对宋代书法影响极大,为尚意书风奠定了理论基础。

而苏东坡在文坛的地位,则更坚定了他在书坛的领袖地位。

书法自古是与文化、文艺相伴随的,文化名人往往也是书法家。苏东坡在当时当仁不让的文学家、诗人,“三苏”名满天下,弟子、门生更是遍布各地,他的一言一行影响深远。就连米芾这样桀傲不驯的人,在从江苏到湖南赴任的途中,都要绕道黄州前去拜访苏东坡,可见其影响之大。

而文学上影响,不可避免地会转移到书法上,故而这更加稳固了苏轼在宋代书坛的领袖地位。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很高兴回答:“在宋代书法四大家中,苏轼的书法并非最好,为何却居四大家之首?”这一问题,我们也知道,苏轼不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一个书法家、画家。他的书画在中国书画史上有相当高的造诣,和同时期的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但是很多人认为苏轼的书法并不是“宋四家”当中最好的,为何要排在首位?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来谈谈我的看法!

“宋四家”书法的特色

宋代书法追求的是“尚意”书风,提倡对书法的创作要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志趣。苏轼说的“我书意造本无法”和黄庭坚说的“凡书画当观韵”,都是对宋人“尚意”书风的最好诠释。这和唐人“尚法”的观念恰恰相反,宋人逐渐发现这种严谨的做法压制了书法家们的个性。所以,宋人刻意突破唐人重视书法严谨的习惯,强调自我个性的发挥,将表达自我的意趣放在首位,这种思想观念无疑给宋代书法家们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因此,“宋四家”的书法风格迥异,各有特色!


苏轼《赤壁赋》局部

苏轼的书法,前期从“二王”入手,后来又学习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杨凝式等,通过博采众长,从各大家中吸取营养,并对他们的风格不断兼收并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努力革新,最终形成了自己朴茂敦厚的独特风格。

苏轼的书法结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扁平,黄庭坚戏谑地形容其书法像“石压蛤蟆”,从《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都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这一特征。

苏轼书法整体显得丰腴饱满,赵孟頫这样评价苏轼的书法:“黑熊当道,森然可怖”,这与他用墨比较饱和有关,苏轼的书法作品当中,几乎没有干枯或者飞白的用笔,而是字字丰润,颇有其特点。

苏轼之所以能表现出这样的书法特点,据说和他的握笔姿势有一点关系,在用笔的时候他喜欢侧笔,也就是将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有点像我们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毛笔并不是垂直的,而是倾斜的,这种书写方式,能写出宽博、浑厚的笔画,结字呈现扁平和肥硕之态。而且苏轼善于学习,在不同年龄阶段,都表现出强烈的个人书风,黄庭坚曾这样形容过苏轼:“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


苏轼《洞庭春色赋》局部

黄庭坚的书法风格也很有自己的特色,他在行书、草书、楷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他上溯晋唐,学习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张旭、怀素等书法大家的经典作品,并以其为楷模,研究前人的用笔的方式方法,创作出中宫收紧、点画开张的“辐射式书体”,字形大气磅礴,点画犹如“长枪大戟”,个性很鲜明。

其实在书法上对黄庭坚影响最大的就是苏轼,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书法不能不受苏轼的影响,尤其是小行书,一直都有苏轼的影子。而且黄庭坚书对苏轼推崇备至,苏轼不但是他在文学上的老师,而且在书法上也是他学习的榜样,譬如在他的提拔中说:“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然予手拙,终不近业”、“东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铭草。余尝评东坡善书乃其天性。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中有似柳公权、褚遂良者数纸,绝胜平时所作徐浩体字。又尝为余临一卷鲁公帖,凡二十纸,皆得六七,殆非学所能到”。


黄庭坚行书

但实际上,黄庭坚的草书成就最高,笔法痛快洒脱,点画长枪大戟,整体行云流水,气韵生动,变化多端。

而米芾的书法可以说在“宋四家”当中是最突出的,而且非常讲究意趣,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米芾性格狂放不羁,素有“米癫”的称号。其传统书法功底非常的深厚,对古帖的临摹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还自嘲书法是“集古字”。米芾书法初学唐代大书家颜真卿,后又转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等,并在苏轼的指点下,上溯到晋人,由此,他的书法才大有进步,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米芾的书法和苏轼、黄庭坚相比,书法面貌丰富多姿,技法难度也更大,可以说他成功地继承了晋人的笔法,一直受后人敬仰和膜拜。


米芾行书

米芾的传统书法功底深厚到在创作中完全可以信手拈来,用笔杂糅了历代不同名家们的笔意,最终创造出“八面出锋”的行书特色。米芾运笔迅速,将中锋用笔和侧锋用笔结合起来,既有刚劲矫健的骨力,又有雄强浑厚的气势,整体布局疏密有致,结体参差错落,苏轼赞其“超逸入神”。

米芾的行书也被公认为“宋四家”里成就最高的一个。

蔡襄在“宋四家”中是最年长的,书法成就相对于其它三家来说逊色很多,也有传言说“苏、黄、米、蔡”中的“蔡”指蔡京而不是蔡襄,但因其个大奸贼,所以改成蔡襄。蔡襄虽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但他的书法造诣也相当高,楷书、行书、草书无一不精。总的来说,蔡襄的书法中规中矩,用笔严谨,整体端庄平和,在“宋四家”里面算是最没有个性的一个。


蔡襄书法

这和蔡襄长期在朝中做高官有很大的缘故,在书法创作上以追求实用为主,公文需要写得既工整又端庄,方便阅读者辨认,但这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书法的个性和人本身的个性是息息相关的,蔡襄的性格或许本来就中规中矩,儒雅端庄,不像苏轼、黄庭坚、米芾那样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通过对“宋四家”的个人风格特色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黄庭坚的综合成就最高,他在楷书、行书、草书领域都能独当一面,自成一家,特别是在草书方面,被后人认为是宋代唯一的草书大家。而在行书领域,无疑米芾的成就最高,他的传统书法功底深厚扎实,精研各大家的经典作品,掌握了前人用笔用墨的精髓,最终在行书上占领了一个很高的地位。


蔡襄书法苏轼为何能居“宋四家”之首?

仅书法上而言,苏轼的成就确实很难比过黄庭坚和苏轼,只是比蔡襄高一些。然而,苏轼却能排在“宋四家”之首,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苏轼的文学造诣和思想境界,他不仅是个廉正爱民的好官,也是一个文学上的旷世奇才,他的文学成就占领了中国文学史的一座重要高峰。

苏轼一生留下了2000多首诗,另外还有300多首词和散文作品,他的散文,与欧阳修齐名,推崇“文以载道”,把情感、事理、景致融合在一起,语言流畅自然,富有诗情画意,他在宋代散文的上享有最高成就。而他的词则跟辛弃疾井称为“苏辛”,大胆的对词进行创新和改革,打破传统词的格局,开创了“豪放词”,拓展了宋词的创作视野和艺术格调,提高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将词从音乐的附庸品转化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改变了人们对词固有的看法,让词可以和诗歌、散文一样可以独立开来。苏轼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宋代诗歌和明清的诗人乃至今人都无不受他的影响。留下了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非常优秀的作品。


苏轼画

在绘画上,苏轼的成就也相当大,他是“文人画”的创始人,并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艺术理念,主张画画时要表达情感,直抒胸臆,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

所以,黄庭坚、米芾、蔡襄在书法上的成就相对于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来说,犹如冰山一角,无论如何是无法和他相媲美的。因此,位居“宋四家”之首当之无愧。

你说错了,宋四家苏轼就是最好!

宋代书法以苏黄米蔡为代表,又称宋四家。苏轼的书法取法二王,博览群书,诗词赋方面首曲一指,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在诗词歌赋方面名声鼎沸,为宋词文化奠定了基础,所以文人都推祟他第一

苏轼的书法在宋代四家中排名居前,说明他的书法是宋代最好的,所以排名第一。这是在古代已有定论而经得起评鉴的,决非有些人看不惯了说一句并非最好而能改变得了的。有谁能将苏轼书法与宋人书法的真伪优劣说个子丑寅卯来评比一下?!:

按天下行书书法公认的排名,天下第一王羲之《兰亭序》是最具逸气的,第二颜真卿《祭侄稿》是最具激情的,排名第三苏轼《黄州寒食诗》则是最具诗意的。就凭这一点,黄庭坚、米芾、蔡襄自当退避三舍。《黄州寒食诗》中的诗意是什么?笔法意趣千变万化耐人寻味也!试看《黄州寒食诗》中挥洒自如、纵横跌宕的得天拟人笔墨,何等精彩?如果看不明白,只须看看附图1的苏轼所写的那一笔:有个元代人郝经说过一句形容书法真谛的话:万象生毫端,一画立太极。立地就开悟了。

书法中的一长竖,自汉代碑、简中发端,经晋唐人狂草的发挥,是书法气象的象征,但宋人书法中少见,黄庭坚悟禅、米芾佯颠,都不敢写。蔡襄书法原本平正,就以这种笔墨气象,当之无愧步入宋四家之列,见附图2。

苏轼书法在宋代并非最好?再看看附图的真迹,你认可吗?更为关键的是:看得懂吗?

苏,黄,米,蔡,各有特点。排名也根据各人的角度不同,而不同。

完全无须给古人排名次,看着好多写几笔,反之少写几笔。而排名次并不重要,或者现在排上名次,以后一代或数代推倒重来。亅

四个字:浑然天成。

在宋代书法四大家中,书法水平谁优谁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应该说苏黄米蔡他们四人各有特色,异彩纷呈,书法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创出了尚意的新境界。尤其苏黄米三位书家的书体特点非常明显,可以说都是独创一体,流传千古,弥久不衰。按说他们的书法水平是不分高下的,因为爱苏体的就说苏体好,喜黄体的便夸黄体棒,好米体的认为米体一点一画都写到了自己心坎上,从此爱不释手,也能理解。

为什么把苏轼的书法列为四家之首,我以为除了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为苏轼争了名,他那无人憾动的大文豪地位,也为他的文人书法贴了金。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为官、为人久负盛名,这一点,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熠熠生辉的。一个人,如果只靠单纯的书法立世,写得再好,也只是单科书法罢了,怎能比得上文韬武略、治国经世的全能之才。

名气最大,当然排第一!

在中国宋代书法四大家指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的书法并非最好,为何却居四大家之首,我想其中的原因是:

1. 苏轼具有很高的才华。

而且苏东坡的才华很高,在当代的文化界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被誉为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在北宋中期的文坛上,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被誉为文坛领袖,在当代具有一定的文学地位。他的书法作品的代表作《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2. 苏轼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苏轼曾任被任命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翰林大学士、礼部尚书。

黄庭坚曾经任命过县尉和知州。

米芾曾经任命过县尉、知州、书学博士、书学博士。

蔡襄曾任军事判官、知州、翰林学士。

虽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大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非常高,但是在政治地位上还是有所差距的。苏轼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是最高的,他做的最好的官职的时候,在朝廷中为翰林大学士、礼部尚书。这些官职在古时候的朝廷中级别还是很高的。

3.字因人贵。

虽然苏轼的书法写得不是最好,但是他却居宋四大家之首,我想这个原因就是在那个时代,苏轼的文学地位很高,政治地位也很高,在书法界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字因人贵”。

这样的例子好像很多,比如说王羲之,现在是在我们中国的书法地位上是很高的,因为王羲之当时是右将军,他在当时那个朝代,他的官职是很高的,然后就众星捧月,王羲子就成了我们书法界的书圣。

古代有许多书法写得好的,肯定是能称得上书法家的,流传下来许多书法墨迹,但是他们名不见经传。所以有时只留下一点墨迹。却没留名,也没留姓。

在当代的书法界也是一样的,许多人为名为利,去当书法协会主席、会长、理事、秘书长之类的。他们的名气越来越大,他们的书法作品的价格也越来越高,被许多人收藏,这些人既得名又得利,捞了不少好处书法。还有许多民间的书法家,他们的字也写的很好,也有很高的水平和造诣,但是因为就是没有名气,慢慢地被埋没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

不是最好,但是很好,苏轼名气大啊。

我们现在所谈到的宋代书法四大家是苏黄米蔡,他们分别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但是,宋代真正的书法四大家分别是蔡苏黄米。他们分别是蔡京,苏东坡,黄庭坚和米芾。按历史记载,由于蔡京的人品得不到众人的认可,因此将蔡京替换为蔡襄并名列最后。

苏东坡的书法在宋代虽然说不能称为是最好的,但是他也列在第一阶梯的位置,另外,能够让苏东坡在宋代四大家中名列前茅,主要的原因还是苏东坡的人品以及他的文采决定的。

图片:苏轼《寒食帖》

记得有一个故事:苏东坡去上京赶考,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当他看到苏东坡卷子的时候,叹为天人认定这是一个栋梁之材,一定会成为国家的宰相。但是他又有点怀疑这个卷子可能是他的弟子曾巩的,因此就将它列为第二名以避嫌。

等公开之后他发现这张卷子的名字是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并非是他的弟子曾巩。于是为弥补自己的过失,极力向皇帝推荐苏东坡,将苏东坡称为千年难遇的人才,并希望皇帝能够委以重任。

图片:苏轼《罗池庙碑》

(编外话:我当时在看到这则故事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苏东坡的书体,它的风格还是比较明显的,欧阳修作为曾巩的老师应该对学生的书体比较清楚,怎么会认为苏东坡的卷子怀疑是曾巩的呢?后来又一想,应该跟清代的馆阁体有关,馆阁体是清代的称呼,其实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当时称为“院体”,是一种专门应付科举的书体,这种书体大小一致,墨色漆黑,法度严谨,是很难从书体中进行辨识到底是何人所书。)

图片:苏轼行草李白仙诗卷

总而言之

成就苏东坡为宋四大家之首的与他的文采有着重要的关系,当然人品也是至关重要的,至少到现在为止,我们对苏东坡的人品还是很推崇的。书法里头讲究“字如其人”,其实说明了人品在书法艺术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苏东坡和蔡京的结局来看就可以论证这一观点。

#432头条知识节#


我是书法有云,一个书法爱好者,从事书法软、硬笔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既是史家板上钉钉的排名,自然有它颠扑不破的道理,何来质疑一说?

所谓的宋四家,其实就是当时四个书艺卓著的书法大家,按照排名,计为:苏东坡,黄庭坚,米海岳,蔡君谟,后世合称苏黄米蔡,宋四家由此合体,誉满天下。

至于说宋四家谁的书法最好,这个向来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很难达成统一意向。

但既然摆明了是苏轼居首,就说明大部分人还是认可苏子的字迹的,不然的话,也不会出现如此排名,不是吗?

不可否认,苏轼文名特重,完全可以俯视和睥睨黄米蔡三人,乃公认的千古第一文豪,与韩文忠公不相上下,甚至超迈远之,和李太白同时位列仙品极致,他的排名,自然会有这方面的影响,但若是他的字迹差得离谱,那说什么也不会将其拔擢到宋四家中第一的高度,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苏轼是文人尚意书法的代表人物,虽然他先后也临习了史上其他杰出者的笔迹,但他自开一代书风,就像他的豪放派一样,以率性、自然、纯真为后人称善。

他的字,粗看丰腴近媚,又有些偏倾,实则风劲内敛,丰盈的外表下其实裹着金石一般的骨力,不像米南宫那般剑拔弩张,也不像黄鲁直那样长枪大戟,自有一派安详体态,这也和他的为人处事一样,处变不惊,宠辱偕忘,粗拙的外形下,掩盖着丰富的激昂内质,辨识度很高。

黄庭坚曾评价苏轼的字是“石压蛤蟆”,仔细玩味,不乏其中三味,实乃信手拈来的上乘之作。尤其是他的《黄州寒食帖》,更是超绝豪迈,列为史上行草书三绝之一,可谓实至名归。

其实,观察久了,你会发现,苏文忠公并非一味缱绻丰韵的蛤蟆体,也有他风樯阵马、风张恣意的销魂时刻,比如他的《赤壁怀古》,比如他的《黄州寒食帖》等等。

图片来自网络

苏轼(1037年——1101年)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通才”,民间把他称作“千古第一才子”,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的创作上,他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同时,他还通晓音乐,擅长烹饪,对中医药有一定研究,可以看出,苏轼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全能型通才。

纵观书法发展史,宋朝也是一个书法发展高峰期,在宋四家中,苏轼的书法并不是最好的,为什么能成为宋四家之首呢?这要从宋代的文化导向,以及宋代整体的书法审美情趣来入手来说起。

一,从文化导向上来看,整个宋代重文轻武,是非常具有“文艺气息”的时代。宋人看到唐人在科举中流行“诗赋取士”的做法,继而创造了诗歌繁荣的局面,就加以效仿。到宋哲宗时期,又改为以诗赋、经义两类取进士。读书人要想进入仕途,必须拥有写诗、作文,乃至写字、画画的本领,否则,别想进入仕途之门。

在这样的文化导向下,宋朝人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崇文”风气十分浓厚,在朋友的交往中,如果谁不会吟几句诗,写不了一手好字,就被看作是不合群。

所以,宋朝大多数皇帝能写善画,比如,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都是历史上的书法高手。

二,从整体的书法审美情趣来看,宋代书法“尚意”,虽然跟晋代的“尚韵”,唐代的“尚法”有所不同,但创造出来的书法成就并不逊色前人。

宋代书法“尚意”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倡导书法家要在创作里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自己的意趣。二是主张书法家要在书法作品里表现出一定的意境,给观者留下回味的余地。所以,要想在书法中表现出意趣和意境,依靠单纯的写字不太现实,必须将书法跟其它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方可实现,这就要求书法家必须提高自身修养,成为精通几门艺术的文化人,才能完成“尚意”的使命。

苏轼恰恰是宋朝非常出色的“通才”,他能够在众多艺术里自由驰骋、触类旁通。

具体到书法创作上,苏轼的书法有三大特征,这三个特征正是他的书法的价值所在。

第一,独特的形态和鲜明的个性。

形态特指物象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外在样貌和姿态。书法形态是指书法家写出来的字体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即使不落款,仅仅看字体形态,观者就能明白是谁写的。

书法史上,成就卓越的书法家都创造了自己的书法形态,苏轼也不例外。

苏轼的书法形态主要体现在:字体向右倾斜,结字扁平,线条肥厚,看起来肉乎乎的,有一种富态之美和大气之美。

第二,多变的风格。

敢于突破和颠覆自己前期的书风,这是苏轼书法的第二个特征。

苏轼早期的书法代表作是《治平帖》,笔触精到潇洒,字体形态体现出妍媚、秀逸的特征,可以明显看出他早年的书法受王羲之的影响很大。

苏轼中期的书法以《黄州寒食诗》为代表,字体朴厚、凝重,笔法上的变化较多,气韵很足,这是因为他中期的行书受到了颜真卿《祭侄文稿》的影响很深。

苏轼晚期的代表作是《洞庭春色赋》,字体结构紧密,笔画肥硕,形态千变万化,在宽博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拙朴的味道。

跟苏轼亦师亦友的黄庭坚,对苏轼的书法非常了解,曾给出这样的评价:东坡书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这十几个字的评价,被看作是有史以来对苏轼的书法最精准的评价。

第三,情感、内容和气势的相互统一。

苏轼所有的书法,实际上是他有感而发写下的文学作品,他的书法跟文学是合为一体的。他创作书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创作诗词或文赋。

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在1082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市)时所写的两首五言长律。苏轼在诗中把叙述、说明和抒情融为一体,感情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在沉重、悲凉和豁达之间自由游走。这些感情的变化他都通过书法表现出来了,如写到“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一句时,在用笔和墨色上比较深沉、凝重,给人压抑、苦闷之感。开头“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一句,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苏轼的心情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在用笔和墨色上就比较轻,完全能看出他此刻的心情也是乐观的。善于用文字和笔法捕捉自己的情感态势,让情感、内容和气势完全统一起来,人为地制造起伏跌宕的气韵之美,这是苏轼书法最重要的价值所在,这也使他的书法成为了宋四家之首。

谢谢老师的邀请

苏轼的书法在宋代四大家之首,主要是因为他的字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文化”包括了太多的门类。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优秀,并不是专一的片面的。就像我们现在评价一个人德智体全面发展一样。个见

谢谢老师

您说苏轼的书法并非最好,有何依据?如果只是您的一己之见,并因此而质疑苏轼的地位,您是否有点太不自量力了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占有如何的地位?在宋代文学艺术界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代表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不仅如此,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的成就也是别人不能企及的,而且在医学、烹饪、水利等技艺方面也有贡献。苏轼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也是后人景仰的范式,他的能处处发现美的存在的审美态度可以说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模式,苏轼是宋代文化精神的化身,是中国文人的追慕的偶像,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无与伦比的存在。

再说宋四家,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之一。米芾因为苏轼的点播走上了书法大家的道路。蔡襄比苏轼年长,苏轼对蔡亦推崇备至,称为“本朝第一”。但平心而论蔡襄书法水平在四家中还是最弱的。

你说的苏轼书法在四家中不是最好的,不知道你的依据是什么?不管从哪个角度说,苏轼都是宋代书法的一座高峰,《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那可不是虚的,如果苏轼不是最好的,那谁敢说是最好的?

首先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综合能力最强,书法水平也是上流的,全方面考虑,把苏轼放在书法四大家之首,众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苏轼书法最大的特点是书卷气浓厚,这也正是他文学才华横溢的体现,才学苐一,书法苐二。居四大家之首,还是因文学才华,他的诗词一直被历史称颂,实是天赐佳才!直至今日人们亦然喜欢他的诗词,而书法人们亦然也极度喜欢,苏轼居四大家之首,当之无愧!

苏轼的学问第一,这是无可争议的。

古人论书法不以技巧为标准,而是以内涵为标准,这个评价书法的标准沿用至今,中间虽然有所起伏,但总的来说没有太大变化。按照这个标准,苏轼理所当然被评为宋朝书法第一,别人想争也争不过。

米芾虽然书法天份极高,然而无论在做学问还是在文人修养方面,都无法与苏轼相提并论,书法地位自然不能超越苏轼。黄庭坚书法有人以为不如米芾,但却忽略了黄庭坚在书法史上的地位。黄庭坚草书是继张旭以后又一个草书的高峰,学习草书的人,无论如何都不能越过黄草,但是人家不喜欢米芾的,就可以忽视他。

当代的人对书法的理解与古人相去甚远,自然不理解古人对书法的评价,今人重表面观感,古人重内在修为,这就是书法审美时代变迁的规律。

唐楷四家,宋四家,排名是不分先后的,是按照年代先后列的名次,谁出生早谁在前面。

明白了没?[呲牙][捂脸]

苏轼又名苏东坡,而东坡肉的来历就与他有息息相关,苏轼是北宋的文坛大家,他的弟弟苏辙,他的父亲苏洵,都是大宋的文豪,可谓是“书香门第”!

他的传世佳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寒食贴》等,都是国宝级的文物。至于苏轼的书法,其实他都自嘲过自己的字体,称自己的书法为“压蛤蟆体”石,他的字体比较扁,比较平,但是极难掌握。以至于北宋以后想模仿苏轼笔迹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苏轼的书法作品赝品非常少。对于我们刚开始练习书法的时候,有两个人的字体就是我们的噩梦,一个是苏轼,一个是米芾,几乎很难掌握!

在北宋的四大书法家中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作品都独具风格,其中属米芾和苏轼的字最为有特点,也是最难学的。

然而苏东坡的书法作品并不是宋四家中最好的,但为何却被评为宋四家之首呢?这个就要源自于苏东坡在文坛的地位了。在古代,书法只是自己的一种书写方式而已,不像现在把它归类于艺术这一块。苏东坡在文坛的地位是十分的重量级,居于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轼的诗作,甚至影响了整个北宋王朝的文化素养、他是唯一能和李白、杜甫平肩的文化大儒,所以他在文化方面的光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毫无疑问他在文坛的地位已经决定了他在书坛的地位,所以他的书法艺术和他的文化素养一样都排在宋四家之首!

其实作为乐天派的苏东坡,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书法造诣而大放厥词,也没有因为自己在文坛的地位而欣然自得,他也没有给自己排名次。这只是后世之人的评比,其实对于无可乐天的苏轼,好好的过每一天,才是最美好的事情。

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今天也是一样,先成人再成才。自古以来都是要求君子品德一定要高尚,再看才华。苏东坡就是这样以为品德与才华并存,对生活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激励着无数的人。所以他的字虽然不是最好,但我们要推崇他做人的成功。所以要排第一。反之蔡金,人品低下,但是字写的是真好,毋庸置疑,比米元章还要好。但是你人品不行,字写的再好也弥补不了品德的缺失。才华和品德孰轻孰重,一目了然……苏轼第一,没什么问题,东坡先生是千百年来集文学,绘画,书法,美食于一身的集大成者。东坡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着国内外东坡迷的生活...

豁达的人品和风骨让人敬佩。最吸引人的还是人本身

宋代第一版的四大家苏黄米蔡中,苏年龄居长。才情最高,潇洒飘逸。年少时吟天涯何处无芳草,中年策马老夫聊发少年狂。念手足千里婵娟,咏大江浪沙淘尽。苏堤植柳,东坡开荒。黄州有菊,琼海缺粮。一生浮沉,初心未泯。冠绝宋代,千古一人。

谁说苏轼的书法并非最好——这个结论从何而来?宋四家,苏黄米蔡,这个排名,自古而然,没有争论,就算有好事者,也只是在争论最后的“蔡”,究竟是蔡襄还是蔡京——固守成见者认定蔡襄,标新立异者推崇蔡京。

不管怎样,苏排第一。而且,黄、米、蔡也不存在排序问题。这个不像唐楷四大家,“颜柳欧赵”,或是“欧颜柳赵”,不同的叫法,牵涉到颜鲁公和欧阳信本的排名问题。

苏轼本人,认为蔡襄的书法是“本朝第一”,一则是客气,二则蔡襄是前辈。黄庭坚虽然对自己名列“苏门四学士”有些微词——以他的身份和在今体诗开宗立派的贡献,也有资格抱怨,但他对苏轼的书法成就始终没有异议,苏轼不在了,他才说自己是于“无佛处称尊”。

至于米芾,他的眼界始终在晋人身上,对苏轼、黄庭坚和蔡襄有过形象的描述:苏轼画字,黄庭坚描字、蔡襄勒字,他本人刷字。从画、刷、描、勒四个动作看,最有意境的是画,最有技巧的刷,描和勒就稍微逊色些了。所以,米芾尊崇苏轼,苏轼以下,他认为自己当仁不让。

如今,人们对书法的欣赏角度、欣赏水平都和以前不一样了。从字的“颜值”上看,苏轼的字不漂亮,不像唐楷那样适合入门者习练;此外,还有一些人注重所谓“线条质量”或“笔画技巧”等细枝末节的东西,并以此来衡量古人的字,并就此得出米芾的字技巧性要强于苏轼的结论。这些评价都是对历史的反动。

古人认为言为心声、字如其人。看字,首先要看写字的人;看人,不看文化水平、不看个人修养、不看综合素质,不看专业造诣以及跨领域的影响力,那又能得出什么准确的、经得起时光考验的判断呢?

还有一点,苏轼目前流传下来的字,都是劫后余生。因为经过“元祐党人”的劫难,苏字,包括石刻和墨迹,大都被毁消失了,留下来的,许多都是后人的高仿,形似而已,自然写不出原有的水平。其次,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屡经劫难,现今流传的一些墨迹,多是在艰难环境下草草写就,随手的涂鸦,再加上条件有限,自然也不是那么讲究。比如,苏轼擅长使用鸡毫笔,在不断贬谪、迁徙的动荡中,又去哪里找呢?

从现今流传下来的苏轼书法来看,楷书水平最高,大楷又超过小楷,沧桑中有着甜美的精致,十分耐看,从我个人的欣赏角度看,简直是越看越好看。有些名碑,经不断翻刻或后人勾描填补,有些失真,但也有些保存了原貌。比如,在宣城广教寺双塔的西塔,里面保存了一块苏轼书于元丰四年的碑,虽经岁月的洗刷,但依旧保存了苏字的韵味。

总之,苏轼的字,不是有些人说的“并非最好”,不能只看一眼就轻易草率下结论,而是要认真分析,从楷书来说,远超黄、米、蔡,的确是最好。从字所代表的文化底蕴看,不仅在北宋,甚至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堪称最好。

苏轼的名头最响,诗词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大,还有他率真豁达的天性,以及面对逆境乐观的生活态度皆为人称道。

苏轼文书第一!是有道理的!慢慢你就会懂。亲身体会下吧!

是由他在政治、文学上的地位决定的。没有这个地位,他的所谓书法恐怕没人知道,更不要说天下第三行书了。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在宋代书法四大家中,苏轼的书法并非最好,为何却居四大家之首?
本文地址:https://www.55xw.net/show-426656.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职业教育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职业教育网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