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校:华南农业大学是211么?是双一流么?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华南农业大学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域的探索也始于20世纪90年代,彼时该校率先设立推广研究员和推广教授职称系列,创新技术入股收益的分配制度,后与“温氏股份”结下不解之缘。
“温氏模式”让华南农业大学被广东省科技厅确定为“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试点单位”。科技人员、企业、大学“三方共赢”的新型成果转化模式让华南农业大学服务社会这一面向变得更加广阔。
在国家提出“要着力破解科研和生产上‘两张皮’的问题”上,华南农业大学的“温氏模式”成为产学研成功典范,助力其入选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全国47所高校之一。
近三年,华南农业大学已经建设了50个产学研合作平台、5个综合服务示范基地(试验站)、17个特色产业基地、26个分布式服务站和353个牛哥驿站。
如今“211”和“985”被统筹为“双一流”建设,而服务社会正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华南农业大学基于“温氏模式”及其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在高效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方面得天独厚,成为下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有力竞争者。
不过在服务社会方面华南农业大学不止“温氏模式”一个举措,科研成果转化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依然是评价“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要求,华南农业大学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为我国脱贫攻坚做出高校贡献。
华南农业大学拥有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和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组建了72支全产业链的专家服务团队,为76个产业园提供了全产业链或关键技术领域的技术服务。建设了“互联网+大学农技推广”服务大平台。
其服务覆盖广东省76%的产业园;联合地方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大力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共617名教师在全国421个区县开展社会服务活动3124人次,服务天数5369天,推广学校33项新技术和19个新品种。
在此期间,华南农业大学牵头建设了碧桂园华农大丝苗米产业园。“大丝苗米”协助礼堂村精准扶贫,使得礼堂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220人“八有”指标全部达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从0.4万元提高到1.6万元,礼堂村和全体贫困户均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截止2020年初,华南农业大学共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2174项,服务企业1800余家,合同经费3.48亿元,获得各类知识产权授权1400余件,先后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29项,共建科研与转化平台17个,共建地方研究院3个,建成新型研发机构2个,技术成果作价入股企业4家,成果丰硕,社会声誉良好。
近期“华农温氏科技创新中心”揭牌成立,针对现代农业“卡脖子”问题和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现代农业产学研科技创新和孵化转化平台又添新丁。华南农业大学在科技前沿,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服务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必然还会有新举措。
总体来看,华南农业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发展路途与“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求一脉相承,依小编看,下一轮“双一流”评选华南农业大学绝对是稳了。
关注“掌上志愿”,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报考信息!

